以前是葡萄牙殖民地的東帝汶(圖),2002年脫離印尼獨立,百廢待興。世界各國紛紛對這個全球最年輕的共和國伸出援手。
中國、澳洲、古巴都派了醫療隊到東帝汶。當中古巴最熱心,除了派出醫生外,還替東帝汶培訓了八百多名醫生。而這批醫生回國後,被分派在前線的醫療站和診所。如何速速使這些剛畢業的醫生能盡展所長,為當地的人民服務,是當務之急。澳洲醫療隊的領隊艾力醫生是荷蘭人,曾在非洲多個國家行醫,深知落後地區的需要。他為當地的醫生度身訂做的急診科、麻醉科及兒科的短期培訓計劃,都辦得如火如荼,但外科的培訓,卻令艾力一籌莫展。
當年我在廣華醫院學師時,師兄弟們戲稱痔、瘺、疝、包皮及靜脈曲張五種手術為「五花」。這五種手術較簡單,不容易出亂子,經驗較淺的醫生掛牌時也可以應付自如。可是「五花」卻不是東帝汶最逼切的問題。最常見、最簡單的急診手術——闌尾切除,不在「五花」之列。急症手術未知因素太多,往往剖開肚皮才發覺另有乾坤,沒有資深醫生的支援,新紮師兄容易陷於「收唔到科」的險境。外科醫生的判斷力,比手術的操作更重要。而「斷症」的能力靠臨床經驗的積聚,沒有捷徑。
為期一年半的培訓,要培養能獨當一面的外科醫生是不可能的,只能着重於外傷、簡單骨折及炎症的處理,及如何搶救危疾患者,穩定病情後轉送首都醫院做手術,更要加深對外科三大基石(即解剖學、生理學和病理學)的認知,作為再深造的基礎。
鍾尚志教授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