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及的那位家庭科醫生,撰文講述一個乳癌病人,見他時癌症已經穿出皮膚、潰爛及流血,他不明為甚麼這病人不及早求醫,問是否香港醫療系統出現問題。而他亦第一時間轉介腫瘤科醫生,亦沒有再跟進。
這種情況我見不少,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當然是乳健教育,乳癌知識貧乏,常人以為癌症會消瘦,體重減輕,亦會痛楚。殊不知乳癌表現九成以上是無痛硬塊,這是乳癌資料庫調查的數據。
我行醫當中亦常教育婦女要注意乳房變化,痛多數是良性增生,有時減少咖啡因飲食就會好轉,反而硬塊就不應拖延診治。第二,病者沒有定期接受醫護人員檢查。如果有的話,醫生一定會察覺異常,立刻照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檢查以及抽針。第三,若有接受定期乳房影像檢查,便更大程度可以在未摸到硬塊已經發現。這正是香港乳癌基金會宣揚的「三缺不可」。
乳癌生穿了皮膚已踏入第三期,治療過程就更複雜,首先要進行化療縮小腫瘤,如果仍然繼續流水或流血,就有可能用少許電療「收水」才繼續化療。待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切除,切割範圍如果大,便需要借皮瓣覆蓋,然後再進行患側電療,再服用賀爾蒙藥或靶向藥物。病情要密切監察,有反覆就要再思量用第二、三防線的藥物。可幸新藥物研發不斷,但價錢亦不菲。香港乳癌基金會最近推出賀爾蒙受體陽性乳癌(ER+)新藥(mTOR inhibitor)資助,得到藥廠支持,亦是研發者回饋社會的舉措。
這位家庭科醫生可能不知他的病人所承受的痛苦。其文章還繼續講述,乳癌普查沒意思,找到零期只會帶來過度診斷,令患者承受不必要恐懼及過度治療,而不講遲發現以致發展為晚期的苦楚及生命威脅。
其實乳癌最初形成時都一定是零期,即原位癌,發展下去就會變成入侵性,即有機會轉移或擴散,從而奪去生命。定期乳癌普查就是希望在未摸到硬塊之時發現,及早治療。乳癌資料庫數據亦顯示定期檢查發現的癌症普遍期數早些,治療效果較佳,病者痛苦減少就不言而喻。這亦正是香港乳癌基金會的口號「及早發現,治療關鍵」。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香港乳癌基金會電話:2525 6033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