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對論】
貧窮線出台,商界擔心香港走向福利主義,爭論隨時更撕裂各階層,難以縫補。工業總會主席劉展灝憂慮,扶貧政策欠針對性,反成政客甚至特首爭取選票的工具,「邊個派得多就得票多」;為應付日益龐大的社福開支,加稅難免,「十幾年後就走希臘條路」,被福利主義拖垮經濟。
扶貧委員會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羅致光大派「定心丸」,指政府有足夠財力應付扶貧開支,除每年增加30億也不用加稅外,扶貧更有助修補貧富差距。至於香港會否成為福利主義社會或貧窮線變成政客拉票工具,則取決於香港人的價值有否改變:「有乜嘢市民就有乜嘢政客」。
記者:王家文 袁樂婷
記:《蘋果》記者 羅:扶委會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羅致光
記: 貧窮線訂立後,政府說線下線上的基層都要援助,社福政策方向是否改變?商界擔心走向福利主義,有沒有道理?
羅: 香港福利政策由50年代不斷轉變,經濟發展初期,政府只做好基本工作,如消防、治安等,貧窮問題自生自滅,後來富庶,福利改善會稍快於經濟增長,開支比例上升,呢個係傳統現象,外國經驗都一樣,同定條線冇直接關係,唔同政策有唔同界線去幫助經濟上有需要嘅人。
商界擔心香港走向福利主義,呢個唔係政策問題,係社會價值問題,人嘅特質就係:最好唔好抽咁多稅,但畀多啲福利我,係人性一部份。唔同地區嘅人對政府責任有唔同睇法,有年我去芬蘭,有個中學生嘅屋企同學校距離50公里,冇公車、冇校巴,每日搭的士返學,由政府畀錢,因為係政府責任。
香港人嘅睇法會差好遠,有啲人紅色旅遊警告都照去旅行,「怕乜嘢,如果有乜事,政府會包機」,好多人聽見覺過份,即係話香港人唔認同咁高要求。香港會唔會成為福利主義地方,就要睇香港人嘅價值有冇轉變,我唔排除呢個可能,不過今天我睇唔到有,即係認為由生至死,政府有責任照顧好多人,呢個亦唔符合中國傳統文化。
記: 今年度政府社福經常性開支連同額外注資關愛基金達700億元。扶貧是今屆政府重點工作,社福開支增加,是否預示會加稅?
羅: 以香港政府現有情況,以加稅去做扶貧工作係不必要。第一,我哋唔會一刀切去令所有人脫離貧窮線,係唔可能亦都不智。第二,一年增加百幾億開支係唔合理,會影響其他政府開支。
政府每年中期預算經濟增長3%,約90幾億(收入),若每年可以用當中30億(新增社福開支),雖然比例係多,但唔使加稅。
政府有足夠財力,但舊年受好大限制,因為長者生活津貼都用咗60幾億。經過今次「教訓」,政府知道唔可以單一項目用咁多,亦係點解我哋唔定一個硬指標,你定咗就硬去做,唔理實際需要或經濟能力。倒返轉要睇每年經濟狀況、有幾多新增資源,喺能力範圍內做扶貧工作,基本上從來冇講過要加稅。
記: 有評論指,貧窮線定於住戶收入中位數一半,永遠有一半窮人,經濟越好,中位數越高,越多窮人,你是否同意?
羅: 結論係啱,但分析錯,要視乎收入分佈係咪越來越唔平等。如果啲人(收入)集中,中位數下面可以一個人都冇,當收入好不均,中位數一半下面咪多人,唔係因為中位數上升而令貧窮線下嘅人多咗。喺可見將來收入分佈差距會越來越擴闊,其一係財富差距越大,資產增幅收入,多過勞動收入,第二個因素係全球化,勞動人口流動性遠遠低過資金流動性。
若經濟增長同時令收入不均加大,貧窮人口就多咗,但問題不大,因為政府收入增加,有能力做多啲嘢。相反,經濟差收入不均情況減少,貧窮人口增長也緩慢。
記: 工總主席劉展灝認為,福利和勞工是政客常用的工具,貧窮線訂立後情況會加劇。政府是否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羅: 客觀上唔會發生。你睇吓立法會過往10年紀錄,議員喺演詞引述過社聯公佈嘅貧窮數字有幾多次,係相當多,官方出唔出(貧窮線)對於政治壓力係冇分別。政客爭取福利勞工嘅口號,不嬲都存在,倒返轉有官方數字,政府承認貧窮問題,令市民更加理解政策目標同成效,對施政更有幫助。
返去最初問題,政客又好、邊個都好,能唔能夠爭取多啲支持,視乎社會價值。如果社會價值要改善福利勞工,咁你講多啲咪得到支持,如果社會本身並不重視,咁啲政客講嚟做乜?問題唔係政客,等於好多人話政客質素或傳媒報道,因為有人睇之嘛,有咁嘅觀眾、讀者,就有咁樣嘅電視節目、報紙啦,同樣,有乜嘢市民就有乜嘢政客。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