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情:食足45年 留住中產情

快餐情:食足45年 留住中產情

快餐店,其實像恒指。從1968年售賣第一份三文治起,一直緊隨着打工仔成長,紀錄香港人的拼搏精神;經歷金融風暴金融海嘯,中產加入快餐行列,服務員制服從佈滿油迹的紙帽,革新為空姐般的絨帽。一個走大眾路線的快餐店,從一蚊有找買一隻雞髀,到現在凍飲要加兩元,唔經唔覺,你已經食咗45年。
記者:陳芷慧、盧家蕙
攝影(專訪):陳國良
部份照片由受訪機構提供

當年在店裏幫忙的年輕人,今天已經是大家樂集團CEO。羅開光到了美國又回來,自言體內流着快餐店的血,除了他的基因驅使,亦因他打從心底裏欣賞爸爸、大家樂創辦人羅騰祥勇於嘗試的精神,造就中式快餐店的誕生。82年回來打理家族生意,羅開光:「快餐店到今天45年已是第五個階段,踏入重整期,不是推出新產品的時間,反要重新包裝一系列經典王牌產品,需要擴大客源。」他坦言,中式快餐店發展至今已飽和,現在要走專業路線。「現在一間快餐店的概念要清晰,吃粥的吃粥,米線舖就只吃米線。所以,收購快餐店以及發展副線是現在的出路。」

1975年大家樂位於雪廠街第三間分店,外賣情況成為奇景,
陶遵國:「當時甚至不會排隊,客人鬥手長,手快有,手慢冇。」

羅開光:「中式快餐店來到一個樽頸位,現在要走專業路線。」

97後 中產初嚐快餐

中產階級,講求質素、慢活,跟快餐文化似乎大相逕庭,兩者如何融合?羅開光:「現在快餐店都不是一味快,不同時段有不同的節奏。早市先快後慢,午市快,茶市慢,晚市更慢。所以當年研究一人火鍋,在眾人憂慮底下仍堅持推出。」回想金融風暴後,前景不明,中產客陸續加入快餐行列。「那時起,餐廳明顯多了穿西裝客人。他們由起初一星期光顧一次,到後來一天三餐也來這裏。」經理徐世傑說。阿傑94年加入大家樂,不少中產人的辛酸故事漏入他的耳裏。他們進來快餐店,都是垂頭喪氣嗎?「當然不是!當時前景不明,中產的消費變得保守,不少人還是頭一次光顧快餐店。最深刻有一次,有客人反映奶茶掛邊要求更換。」為了留住中產客,中式快餐店不斷革新,由90年代初只有粟米肉粒飯、蛋牛飯,如今一人一火鍋、即磨咖啡,應有盡有。羅開光:「我們希望以酒店式服務迎合中產,收銀員都穿上黃色的套裝,繫上絲巾。」但有中產級的服務,價格提升也在所難免。

荃灣分店經理徐世傑,在97後見證不少中產人士初次吃快餐。

燒春雞揚威海外

然而,快餐最風光的年代,必定是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香港發展新市鎮,私人屋苑、商場不斷湧現,快餐店一籮筐地開分店。大家樂亦從以前只有早午市,開始做晚餐,加入燒味師傅,還有鐵板餐、燒春雞、煲仔菜、盆菜。陶遵國於75年已於大家樂任助廚,後晉升為集團品質及產品發展總監、羅開光的顧問。「當年全港快餐店仍未有煲仔菜,鐵板餐給我們靈感,研發在不銹鋼煲內加入內膽,將燜好的小菜放入。」羅開光:「90年代我們在快餐店首先推出燒春雞,全都是法國運來的。當年我們日賣萬二隻,供不應求,供應商得要親自乘飛機送來。外國人終於見識到香港人的力量。」但同時,快餐店規模擴大,品質穩定性是最大挑戰。

陶遵國於75年已任助廚,現為羅開光的顧問。

出票出到手麻

「為甚麼會辦快餐店?因為70年代香港人的脈搏裏,由心底感受到社會急速的步伐。」羅開光說。比現在更快?早前本報專欄作家葉朗程在其專欄中,讚揚機鐵站大家樂經理陳映川的「千手神功」:「他左手按着收銀機的時候,右手已不知從哪裏『飛」出一個膠袋來,當膠袋還在空中飄浮,他早已轉身用左手拿食物……」就連羅開光也忍不着到場觀摩。川哥說文章有點誇大,事實上當他站在收銀機面前,大腦未趕及手便動起來。陶哥說:「即使快,也不及當年Winnie董及三文治王肥仔達。肥仔達一個中午可做三文治過二千份。」原來眼前的中央食品產製中心經理就是當年的收銀員Winnie董。她憶述:「由早上十一時半至下午一時,一個小時出過百張票。客人右手付錢,左手已伸出拿三文治。午市過後,手指都發麻。」

當年的收銀員董慕慈(Winnie):「一個小時出過百張票,手指都發麻。」

中環機鐵站分店經理陳映川,被譽為「千手神功」。

快餐店中產化,從前膠椅換上沙發椅。

從士多到大家樂

Winnie董負責收銀的雪廠街7E號舖大家樂,是第三間分店,設有樓上雅座,地下賣外賣,為應付中環白領,才開始賣三文治,7E成為一個奇蹟。16歲起跟羅騰祥創業的邱明章:「我由八叔(羅騰祥)搞假髮廠就跟佢,當時唔成功想轉行。見哥哥六伯在銅鑼灣開的士多,賣咖喱魚蛋、紅豆冰好好賣,於是在糖街開茶餐廳形式的食店,從外國引入漢堡包,在門口煎香,戲院完場人流便湧來。」那是1968年,羅騰祥請教不少老行尊,在佐敦第二間分店加設樓上雅座。「當時只有有錢人會到酒店食西餐,一個扒餐要$30。我們從這時起也做扒餐,豬扒飯便從這時開始,只售約$10,自然受歡迎。」

(左起)大家樂CEO羅開光、一粥麵行政總廚袁祖德、顧問陶遵國、一粥麵總經理邱明章,從70年代開始並肩作戰。

當年樓上雅座的客人多付幾毫,但只是逗留10至20分鐘。

大家樂第二間分店,位於佐敦道51號,當時設有樓上雅座。

從哥哥到青姐

1984年張艾嘉拍攝大家樂「為你做足一百分」廣告。

1985年張國榮拍攝大家樂廣告,大家有沒有印象?

03至08年,找來方力申等年輕藝人拍短篇故事式廣告。

今年特別找來股評人胡孟青代言,很有新鮮感。

從燒雞到火鍋

60年代至70年代

早期快餐店主打小食,以炸雞髀、蝦多士、漢堡包、三文治最受歡迎。

80年代

80年代末,西餐廳的「豉油西餐」要賣$30,快餐店推出$10鐵板餐,還推出燒春雞。

大家樂經典燒春雞,更提供膠手套,相信不少人都食過。

一哥豬扒飯始於佐敦51號舖樓上雅座。

90年代

70年代的打工仔,到90年代經已成家立室,為吸引家庭客,90年代推出一人火鍋,至今依然受歡迎。

足本收睇《亂噏24》x 楊千嬅;緊接落嚟 Miriam 繼續同你談談情, 吹吹水!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