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和英國的Great Portland Estates(GPE)合作發展倫敦地產項目。這一宗刁,教人感到好不安。
央行有央行的責任。聯儲局買MBS,歐央行買歐國債,目的是救市,但行動是否正確,仍有值得相確的餘地。金管局投資炒味濃郁的英國地產,既不是救市,究竟道理上怎樣說得通?
立法會議事廳裏面的政演,不是覺得金管局揸鑊鏟的手勢,比強迫金經理高明嗎?或許有不少人覺得,反正金管局坐擁巨額現金,閒放又不是,要來買天價但次級的歐美國債,更加好像被人家搵笨,倒不如投資有回報的資產,為廣大市民增點值。
金管局的責任,不是賺錢,而是捍衞港元兌美元的聯繫匯率;再退一步,就是監控香港銀行體系的風險。這兩項責任,其實已經非常艱巨,能夠完成使命,算是功德圓滿。相信陳總也不會反對我這個講法吧。
有資深的財經新聞行家分享,指技術上這是為外匯基金另類投資,也不是首次,只是這次GPE的披露,令人注目。可是,投資也好,投機也好,沒有必賺。雖說這宗刁絕無可能令金管局輸掉全副家當,但更大的風險,卻在於「貪勝不知輸」這五個字上面。香港人怎樣去確保金管局圖利的行為不會越做越大?我最不想見到是,積極活躍的金管局,最終惹來政演去監察監管,畢竟他們大多不明白制度的意義;就算明白道理的非常少數,在民粹政治的壓力下,也未必會講道理。可是,別人的錢,贏了是自己的面子,輸了是人家的負擔,歷史上有無數這樣的例子。借用政府官員嚴厲的口吻,我會說:「真是一宗都嫌太多。」
一切的原罪,還是回到98年那一幕。打鱷三雄借一場金融危機,擴大了政府干預市場的Mandate;其時是可一不可再的打鱷,如今是否變成了恒常的運作?還是那一句,這一宗刁,令人不安。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