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定下的寫稿題目是會計師公會就監管上市公司核數師的諮詢文件及下年度施政報告的諮詢意見,可是題目被極具爭議性的新免費電視牌照三選二的決定及解釋欠奉爬了頭。上星期發展局亦就「連繫九龍東環保連接系統」作第二階段公眾諮詢,閱讀文件後覺得項目的實行時間表需要十年才能實現是不能接受,因此再爬頭先論九龍東環保連接系統。
2013年才投入服務
我為甚麼對時間表有這麼大的意見呢?事緣整個啟德發展及連接系統第一階段諮詢在啟德機場搬走整整15年後,才於2012年作了長達10個月的公開諮詢,整理一年,現時再作第二次諮詢,及後項目要在2015年才作可行性研究並決定項目實施策略,2017年委聘營運商設計和建造,項目在2023年才投入服務。
換言之,我這個關心環保連接系統的發燒友要等十年,才有機會拿着拐杖或坐輪椅去爭做第一位買票的長者乘客,這都算事小,然而,馬上啟用的郵輪碼頭及未來三、五年陸續建成的商貿區,以及為配合加速建設而會座落啟德的若干公私型住宅項目,衍生出來的人流量及交通配置在2023年前又怎樣呢?另一次人車大混亂好像在創造中!
房地產新區發展與相關運輸、道路網絡建設時間不協調的壞例子比比皆是,如以往尖東、將軍澳隧道、灣仔北,慶幸港島南線及沙中線已經在建中。我敦請問責官員、有關部門及撥款者考慮把九龍東連接系統漫長的 「未來路向」 由十年縮短至六年。
說到尾,前朝留下的香港地標,地鐵及九鐵都是依據 「審慎商業原則」 建造及經營,回報期與施工期較短,九龍東系統根據時間表,委聘營運商要2017年才實行,大家都知道2017年是特首及其班子換班的一年,到時項目還是紙上談兵,尚未開工建造又怎樣面對普選的選民呢?
以下我提供幾個諮詢的回應﹕
實行時間表
1)以上提過實行時間表應由十年縮短至六年。
2)環保連接系統
環保這兩個字是賣點,因為集體運輸系統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廢氣 (因為用電)、低噪音及載客量大而乎合經濟效益,減少使用私家車及減低地面擠迫的情況。這是可取的。
3) 高架系統可取
高架系統是避免在已經非常狹窄的路面,出現人車爭路的情況,這是巴士、電車及屯門輕軌等在地面行走的公共交通工具做不到的。另一方面,建造地下鐵的土建成本是高架的三倍或以上,施工期亦較長,因為要在地底掘路軌隧道及車站。高架系統則符合經濟原則,建造期較短,有事故時又不會缺氧,可抵高珉,有照明,不會被水浸破壞,是可取方案。
4)載客量及規格
系統載客量的基準已由最初以旅遊觀光性質的郵輪碼頭及跑道高度綠化的休閒式使用,演變成高密度的商貿區及近期落重料的公私型住宅用地。加上經修訂的路線圖會與觀塘線及沙中線接駁,人流及預測基準跟最初的構思應已產生很大變化,預計系統每天要處理的人流會是中位的六位數字。
因此,諮詢文件提及的單軌車種(兩卡車組成的載客量250人至三卡車箱總載客量375人)皆不能應付,我們萬不能用這種低載客量的遊樂場式系統,套用在一個預測人流不輕的大都會新區,我們更不想見到項目營運首日便被迫爆,及後每天等上車的人龍不斷,而系統又因車種限制不能升格做成笑話。
5)車種的選擇
建議所用的單軌列車對香港來說是新車種,運作系統與目前的地鐵、九鐵車種完全不同。除了車卡的投資外,車廠、零件、維修等成本亦要額外計算,這是不化算的,特別是系統需要獨立車廠,這在諮詢文件沒有提到。
全球用單軌列車的地方,多為人流相對不多的遊樂場(如迪士尼樂園)或特別項目的選址(如世界博覽會場地),因此,香港應考慮使用經過三十多年考驗及改良的車種。現有車種每車箱容客量約300人,三卡車組可載客量900人,較諮詢文件構思中的375人多出兩倍。
我建議,營運時的車卡數目可從一卡開始,然後視乎客流量而逐漸增加,月台長度應預留至可容納三至四卡車組的長度。總括來說,現有Proven System及Proven Technology是比較可靠,現有廣體車卡的容積亦比較大。
另外,值得考慮的是,建議中的車種沒有高架電纜而選擇在車底取電,地鐵是從車頂的高架電纜取電,如用現有的車種的話,唯美觀可設計到用車底第三軌道來取電,而高架電纜在車箱頂仍可保留,但可縮低不用,以備有需要時才升起取電,這不難做到。倫敦及曼谷的車種便是從車底的第三軌取電,這亦杜絕了飛來障礙物使電纜絕緣而跳掣的效應。
6)車站分佈及與港島東(將軍澳線)連接
第二階段諮詢文件提到車站分佈及數目有修改,以避免進入牛頭角、觀塘人流較多的舊區,帶來銜接及建造時的技術問題,車站的選擇亦與觀塘線的觀塘站、九龍灣站及沙中線的啟德站連接互通,為了與觀塘線站銜接亦將初步設計在跑道尾加一條橋。
這構思很好,但缺乏與往港島東的銜接,因此,我建議,政府考慮列車在跑道尾過橋後,多開一個分义接駁油塘站,使來往港島東的人流轉少一次車,因為大家都知道繁忙時間轉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系統應該在設計上達到 「方便使用者」 (user friendly) 的目的。不過,額外成本可能很高,先做些估算吧。
7) 不要完全依賴顧問
審閱諮詢文件時,感覺到環保連接系統的整個構思及演變都出自外聘顧問公司,政府部門只有發展局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出名,路政署及機電工程署似乎未有身份,未來經營者港鐵公司(066)看來亦要到2017年才有名份參與,這給我一個不舒服、不全面、很初步的感覺。
政府應有自己的專業團隊負責整個策劃、設計、諮詢及撥款過程,加些份量來縮短策劃設計期及決策期,2023年才通車實在太遠了!
周光暉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