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建水遊蹤 - 舒罕

蘋果樹下:建水遊蹤 - 舒罕

據說這兩年的昆明城仿佛一座大工地,到處在修補。懶得停留,等回來時再去翠湖邊找個地方住上兩天,汪曾祺先生有一篇〈翠湖心影〉,閑散,安逸,放在旅行中翻讀兩頁最能解乏,可惜這次出來沒帶,只好憑記憶去按圖索驥了;還有那篇〈昆明的雨〉,也是妙品,我還能背得結尾的那首詩: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昆明到建水,蒙自的火車通車不久,想坐過去玩玩兒。全程四小時多一點。今天先去建水。車上幾乎沒有遊客,聽當地人捲着舌頭說雲南話,怪有意思,他們各說各話,我靜靜地聽:有老人家在慨嘆重新通車不容易,有鮮亮時髦的小姑娘打電話指揮今天的午飯吃什麼,對座的秀氣小男童向母親撒嬌,訴苦發燒頭痛的後遺症,滿車廂回蕩着喧鬧的平靜。金庸寫《鹿鼎記》,開篇不久就是麗江沐王府的人出場,作者形容雲南腔用了「糯」字,很貼切,許是軟糯的餌絲餌塊吃到基因裏去了吧。
一路無話,明山秀水都往身後拋去,車往往是在山嶺上延伸,所以視野格外開闊,叫人想起沈從文的《雲南看雲》。在這邊旅行,仿佛隨時都是在麗日和風,祥雲清雨中行走一樣。
中午,到建水車站。出站台不禁愣了一下:周圍只有火車站一幢孤零零的建築,其餘都是黃土紅土。土層之上雜亂擺放着各色汽車。司機們看見潮水般的乘客出站,立馬鮮活起來,嘹亮地吆喝夾帶着豐富的肢體語言,熱情地招呼客人上車。上了一班公交車,詢問司機哪裏是縣城的中心地帶。年輕司機毫不猶豫:東門下車。於是心安理得地坐着,準備步出東門行。
建水最出名的吃食是燒豆腐,因為城中幾處水井,水質相宜;這豆腐百年來吃法亦不變,饒有古風。從東門穿城而過,直接到西門外,幾家破舊小吃店紛紛打着「西門燒豆腐第一家」的招牌,也不知孰先孰後。選定一家坐下,終於看到了廬山真面目:每桌一個四四方方大鐵盤,盤內盛炭,盤上是鐵條,大拇指大小的豆腐便在其上炙烤。主客圍坐一桌,互不相識,各自為政,而主人則如陣前大將,隨時指揮若定,將烤好的豆腐遞給不同的客人,隨即取乾玉米粒一顆放進小碟子裏以作計數,碟子的朝向正對着各自吃客的位置。豆腐外酥裏嫩,配上各店不同的蘸水碟子,或辣或酸,各有風味。吃完後各自數玉米粒,各結各的賬,正是事了拂衣去,不問聲與名。
如同《儒林外史》裏遊西湖的馬二先生一般,我也繞城胡亂轉上一氣,天已昏黑,涼風中又去小西莊吃燒烤,這名字便像自《水滸傳》裏跑出來。其實是一個半露天的菜市場,晚上菜販收攤,燒烤登場,彼此各不相擾。鋥亮的大燈泡下映照着十來家攤子,沉浸在煙霧裏。尋到一家坐下,燒豆腐當然必不可少,還額外加一份烤草芽,據說是水生植物的根莖,向為當地人所嗜,粗若小指,白淨無瑕,入口清爽,別有清香。
從夜色中穿出來,一路尋回客棧,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真是唐突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