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行為,狀況反常,一般定性:「作死」。
導演陳安琪前不久留言:最近煩躁;可有妙方提供?
安慰她,沒事,天氣轉罷啦;稍後提供治理煩躁資訊……沒有,自己也正尋找妙方以資解救「作死」傾向!
興高采烈北京大清早首班飛機趕回參加 Larry珠寶展與自己衣服Cross Over,一點情緒,推翻原意,留在暗室聽了一日歌,還是葉麗儀稀有放下《上海灘》 Format 與鮑比達2012 年合作《The Music And The Voice》, “Sometimes When We Touch”聽出耳油,直至日暮降臨。
落筆至怕不小心用「我」字,努力刪除不必要的「我」;編輯萍姐一流,從來不扭曲原意。別報編輯不明所以,不斷在句子前面加上「我,我,我,我,我……」多我多到我冇眼睇!
另一些編輯擅改字改句刪字刪段改照片,耕字久長,見盡;幸遇賞心悅目人版,佔絕大多數。
為寫 Diana Vreeland 紀錄片《The Eye Has To Travel》,搜尋背景資料,書架上的書本,就她舊作《Allure》只解釋了眼光品味而非內涵。The Fashion Book 或 In Vogue的介紹都非常簡約。片子導演 Lisa Immordino 的訪問,生前弟子Andre Leon Talley的闡述,繼而找到 Tom Ford 及 Marc Jacobs 談話,還有70年代Givenchy跟她在大都會博物館作時裝部門顧問主管期間共拍的短片。Jacobs 具智慧,語言直接毫不造作。
我們知道Vreeland多少?一般本地作者不過翻譯前人著作,量他們抱擁的時裝內容,不見得知個深入,大不了認同時裝編輯歷史一姐夠「惡」而已!
她跟聖羅蘭的非凡友誼,對Calvin Klein,三宅一生全力巨撐,為巴巴拉史翠珊的大鼻(她自己亦然)米.積加的厚唇不單止不作掩蓋,反之;突出,張揚,讓全世界看到並非傳統完美然而只此一家,告別平凡歌頌獨一無二。凡人眼中;她不屬我們一代的人,她沒折沒扣是個沒有季節的人。你怎可以學學她的獨行獨斷,沾染點獨家村滋味?1903年出生布隆公園豪華之家,美國母親,富裕猶太人父親,1962-1971 VOGUE編輯之前服務比 VOGUE當年高出不少層次 Harper's Bazaar,1972後為大都會博物館貢獻良多……讀她,悉她,總算多添幾頁時裝課,也相信是不入沉悶類別的時裝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