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評估(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荒謬評估
(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坊間針對中國旅客氾濫成災而要求壓低數目的聲音熾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旅遊事務署聯同多個政府部門和旅發局正進行「旅客接待能力評估」的研究工作,近期開始陸續發放相關消息展開輿論攻勢。
旅發局總幹事劉鎮漢於早前出席電視台節目指「本港傳統旺區在節日假期近乎爆滿,承認部份地區人太多,建議將旅客分流至全港十八區,減輕個別地區的壓力」。劉氏這番言論可謂將「過量」與「分佈」作歪曲陳述,相信大多數市民都不認同劉氏這番言論。事實上,中國旅客導致的擠擁問題根本遍佈港九各區。另外,蘇錦樑於兩周前為評估工作「放風」,主要論點包括「擴大承接能力」、「很多酒店項目開始上馬,主題樂園將增加設施」;蘇氏更提出「能夠為商戶製造多些商機」、「抓緊機遇」、「旅遊業就業人數佔整體就業人數6%以上」,試圖再以生計問題進行輿論導向的意圖非常明顯。而且中共喉舌報章早前也明言「市郊地區如北大嶼山發展零售業,分流旅客到不同地區消費」,甚至直指「內地旅客近年開始懂得長洲、西貢、大澳、南丫島等具香港特色、更多元化的旅遊景點,尋找新鮮感」。劉鎮漢更表明「但不認為暫時要減少在內地推廣香港的力度」,由此可見政府的意圖就是以「只是未有用盡接待能力」來蒙混過關,並繼續以中國客源為主導。筆者認為這是非常荒謬的做法,為香港社會埋下嚴重而危險的計時炸彈。論至此,有兩個問題是必須作仔細思考。
第一個問題是,「旅客接待能力」真的未用盡,可以無限擴展嗎?筆者在旅遊業的學術水平和實際工作經驗給予絕對否定的答案。接待能力評估縱非「數據式標準」而僅是一套原則性理論,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常住人口密度和生活和居住質素、交通系統負荷、本地經濟數據等,然後循城市規劃方向衡量剩餘發展能力和交通系統剩餘負荷等的空間,得出一個有參考價值的基本接待能力數字和建立預期的經濟目標。繼而才衡量酒店及各配套設施,例如食肆、商店、旅遊車,以及導遊等從業員的數目是否充足或過剩。論及酒店數目問題,筆者早在二月指出過,目前本港酒店房間數目六萬多,對應去年訪港旅客總數達五千萬人次計算,是超出負荷近三倍,若採取正式的評估更可能這六萬多間酒店房已經可能過剩。可見政府欲借「增加酒店就等同增加接待能力」完全是本末倒置。即使單純以數字作比較,倫敦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人口約820萬,每年接待遊客約2,000萬人次;或是新加坡面積約710平方公里、人口約530萬,每年接待遊客約1,400萬人次,已能初步引證本港去年中國遊客數目達3,500萬是嚴重超出負荷。

第二個問題是,政府以至不少議員仍認為該集中於中國客源。暫且把所有的學術或業界論據、以及中國旅客氾濫問題擱在一旁,得問到業內慣稱為「鬼佬」的歐美澳客、日韓、東南亞不是客源嗎?為何旅發局/旅遊事務署不去開拓?政府不斷指歐美日本國民受經濟因素影響減低旅遊意欲,其實是一個絕對錯誤的觀念,或者可理解為一種誤導輿論的言論。工作經歷接觸到「鬼佬」的價值觀是視旅遊為生活的一部份,日本國民也有類似的觀念,只是他們近年到遠東地區的目的地選擇轉到泰國、台灣、關島等地而少有考慮香港,除了因為天價和海鮮價的酒店租金嚇壞,就是沒太清楚來港旅遊的價值。他們的旅遊期望只是最基本的、一般人所云的「風土人情」,完全與旅發局強調的「購物」扯不上任何關係。由此可見,中國以外的客源流失不過是政府一手造成的假象而已。
如今過量中國旅客導致大量社會問題就是不爭的事實,並且已積壓相當大的民怨。引用聯合國《可持續旅遊發展憲章》訂明「發展旅遊業應能改善當地人民生活」的條款,減低旅客人數是必定的。特區政府繼續倒行逆施誓,民間如果發生任何與中國旅客的衝突,蘇錦樑、容偉雄和劉鎮漢就是罪魁禍首。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