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質事件看,菲律賓阿基諾政府的作為頗似當日被小布殊嗤之以鼻的「流氓國家」(rogue state)。面對這樣一個rogue state,行君子之禮恐怕已失去意義。用時間換取空間,只怕換不來空間,卻等來遺忘。要解決國際政治矛盾和糾紛,打無關痛癢的口水仗,不但違背初衷,還本末倒置。港府在危機時刻,需要的是「台灣用三天就做到」的果斷和鐵腕。
所謂的道德優劣遠在其次。在國際政治和國際交往中,工具性的計算遠勝於道德上的考量。達特茅斯學院政府系副教授珍妮佛.林德在《國家道歉:國際政治中的國家道歉行為》一書中對國家級別的道歉就有精闢闡釋。人與人之間的道歉是誠意和道德問題,而國與國之間的道歉卻遠不止這麼簡單。港府無疑在這場爭執中一直佔據道德高地, 就連菲本國的新聞評論員都直批阿基諾不肯道歉是「傲慢、自負、和不知自重」。但政府道歉更關乎政治群體在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的利益博弈,國內政治同樣也影響和解的國際政治。
戰爭行為是讓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道歉的極端情境,例如一代代德國領導人為大屠殺罪行公開道歉。在和平時期,如果要讓一個國家做出道歉,必須是政府做了甚麼連自己國民都堅決不能認同的錯事。不單是領導人影響和解,和解也關乎領導人的政治命運。熟悉菲律賓國內政治的國際問題專家紛紛指出,阿基諾此番不願意道歉是憚於菲國內的反對,菲國內政治形勢波譎雲詭,權力部門互相推諉卸責。 上次台灣漁民被菲律賓海警射殺事件也是如出一轍,就在菲政府和軍方相互卸責時,台灣斷然宣佈制裁措施才迫使菲方低頭。這次馬尼拉市長站出來道歉,無非也是迫於當地華商的壓力,為了當地唐人街的發展大計。但這樣的民意壓力還遠遠不夠。
港府至今也只是把菲律賓列入黑色旅遊警示,而沒有採取其他任何實質性的制裁措施。黎棟國重申,特區政府應「有理有節」,但這樣「有理有節」的態度又如何能夠給菲方製造民意壓力,迫使阿基諾道歉呢?我們對11月6日的立法會會議拭目以待,新民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早前曾建議取消對菲律賓旅客的免簽證入境安排。
日前,《紐約時報》引述馬尼拉現任市長信誓旦旦的保證:「我百分之九十八的肯定遊客在馬尼拉將會很安全。」對生命的尊重,不是一道數學題。需要市長保證的不是精確的概率,而是不會有百分之二的不幸再從天而降。港人追討道歉,是為了拒絕遺忘;港人要這一聲道歉,是為了讓逝者安息,生者安慰。
宋韻雅
浸會大學新聞系研究助理教授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