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顧問報告唔係咁用的 - 丘亦生

金融雲端:
顧問報告唔係咁用的
- 丘亦生

近排不斷聽顧問報告這四隻字,煩厭的程度直逼雞汁。聽着官員煞有介事地說顧問報告話港視營運能力缺乏可持續性,又說香港承受不到五個免費電視台,30個頻道又如何太多等等等等,突然覺得這個擋箭牌果真非常好用。最重要是,那個被念念不忘的顧問,永遠不會現身跟高官對質,所以儘管你如何狂插喪鬧,也像打空氣般泥牛入海。
顧問行業是少有不太受經濟周期影響的行業。經濟好時企業想擴充,找新投資點子,顧問固然樂意效勞;到經濟轉差,企業高層心情焦慮,擔心交不到數,也會找顧問救亡,借刀裁員瘦身。而無論是應對新經濟的衝擊、還是官老爺收緊監管,都需要顧問公司出謀獻策,充當盲公竹,甚或幫手承擔一些粗重嘢,正如今次為發牌擋箭。

走位靈活 長做長有

顧問又擅於表演帽子戲法,一時代表東家,一時又戴着西家的帽,最近的例子,便體現在政府的3G頻譜政策上。
港府擬收回現有3G營運商手上的三分之一頻譜重新拍賣,四家營運商大動肝火,委託英國研究顧問Plum Consulting就重拍頻譜的影響作出評估,顧問公司的代表Tony Lavender更現身記者招待會,力數屆時網速會大幅減慢三成,遠超政府的估計。

建議隨時變山埃貼士

不過這家顧問公司,三年前才受政府委託,就如何分配頻譜出謀獻策,而Lavender正是這份報告的撰寫人之一。
深諳政府及企業的需要,走位又靈活,所以顧問公司不論經濟順逆都大把生意,過去幾年三大顧問公司麥肯錫、BCG及Bain均有擴充業務,有報道稱他們即使在歐債危機中,生意仍然能錄得雙位數字的增長。
可是,顧問公司的建議,不一定就是智慧結晶,甚至可能是山埃貼士。好像瑞銀在2008年的股東報告中指,其拓展次級按揭業務的決定,正是在顧問建議下拍板的;花旗銀行一名前投資銀行主管亦披露,該行大舉進軍抵押債務票據(CDO)業務,也是基於顧問的一份研究報告。較遠的例子,則有麥肯錫於八十年代為AT&T評估美國的流動電話市場需求,指預期於2000年只會有90萬用戶,實際結果卻是1.09億。
當然,顧問公司能歷久不衰,總有幾道旁身的板斧,令企業高管認為物有所值。不過,今次梁振英政府用顧問來為市場設下關卡,甚至預測會否有公司會執笠,那些公司會財力不繼,令顧問儼然擔當計劃經濟中的資源分配者角色,則似乎做過了頭,也與香港側重市場機制的傳統價值格格不入。
這場圍繞顧問報告的輿論戰,其實未打先輸,而整場鬧劇中的隱形顧問,其最大的價值,竟然就在於凸顯今次發牌事件的荒謬,被章法大亂的特首及高官當百搭牌般胡打一通,連我都戥他們委屈。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