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民胡亂在網上問症,隨時因信錯資料賠上健康。一項調查發現,47%受訪者寧願上網搵資料治病也不及早求醫,部份人甚至向網友求助。有醫生指不少病人誤信網上食療,如誤以為食蜜糖可醫胃痛等,延誤治療令病情加劇。
記者:梁麗兒
調查由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上月訪問了516名25至60歲市民,了解他們求醫及網上尋找醫療資訊情況。結果發現,多達70%人於過去一年曾自行買藥治病;92%表示會自行處理身體不適,常見為頭痛、肚痛及胃痛等。
頭痛懷疑患腦癌
受訪者中有83%有上網習慣,當中57%會上網搜尋保健知識。47%表示曾因身體不適或生病上網搵資料,常見為頭痛、胃痛、關節痛;其次為高血壓、糖尿病、皮膚問題及濕疹等。另有30%人會在網上分享保健知識或求助,包括根據網上資料治病,或在社交網站與討論區發文,並向網友求助「問症」。
逾半有上網習慣的人士認為保健資料可信,如名人偏方、多人「like」或分享的內容。整體有16%曾被網上資料誤導,在「自己嚇自己」下,懷疑患上痛症、腸胃病,甚至癌症。
家庭醫生張永德估計,臨床有三至四成病人會查詢網上偏方、健康食品等可靠性,不少人習慣在求醫前先就症狀上網搵資料,也有頭痛、周身骨痛求診病人,懷疑自己患腦癌或骨癌。他指出,病人若誤信網上資料,嘗試各種偏方,隨時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多吃菇可致痛風
張舉例,如吃菇抗癌、吃西芹及黑木耳可降血壓、吃番石榴可降血糖等,全部都無足夠研究證實具相關功效。上述雖屬健康食物,但也不宜過量食用,只可作輔助食療,不可取代藥物治療,其中菇類吃太多可致痛風,更要小心食用。
中文大學內分泌及糖尿科主管周振中表示,現今網上資訊氾濫,市民上網問症或求安心,但未必可找到正確資料,「唔睇好過睇」。若要作醫健知識參考,應找有信譽及可靠機構所提供的資料,切勿誤信坊間傳言,影響治療。
足本收睇《亂噏24》x 鄭中基谷德昭;跟住有新紥師妹楊千嬅駕到!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