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主市場浮沉,在香港免費電視牌照決策過程中,是權力操弄的最赤裸表徵,一覽無遺。除了梁振英和眾多諂媚的臣屬外,特首沒有穿衣服,人盡皆知。這件「國王的新衣」根本是虛擬的羅衫,行政長官用來當遮羞布,還招搖過市,不但掩不住要害,更隱藏不了醜態畢露。
臣以君貴,問責官員和御用的行政會議成員都以梁振英馬首是瞻,這是本位主義與官僚體系「自我繁殖」的必然偏差。其濫觴是普選付之闕如,導致位高權重的人有恃無恐,公然賤踏港人對官員操守的觀感、企求政府有所為的期待與殷盼應有的合理治港機制。除了行政部門的霸權外,香港立法會和建制派議員也難脫共犯情節,助紂為虐。
儘管並非全面普選產生,立法會兼具立法和代表部份民意的半議會功能。理論上,立法會負有監督行政部門施政的職責,包括審核預算,接受港人陳情,調查與彈劾行政長官違法或瀆職行為等。如果立法會無意充當橡皮圖章,或因循苟且,面對人民火大的任何事件,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引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進行調查,並採取對策。老虎不發威,只會讓人當病貓。
操作上,不談問責官員可能的利益衝突或誠信喪失事件(如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家人的農地風波),免費電視牌照三選二是否黑箱作業,特首一再拒絕交代來龍去脈,幾萬人群情激憤,上街遊行,社會秩序因官民對抗而緊繃。立法會既然有權,便責無旁貸,以法律規範要求梁振英打開天窗說亮話,拆除紛爭的導火線,不過是「民意代表」的應有作為。
其實,資訊不公開是整個問題的癥結所在,政治干預的陰謀論四起,很難說都出自「恐共」或「反中」心態,有相當部份是港人「被蒙在鼓裏」所造成的自衞或自慰反應。一個不問蒼生的社會(神聖化),往往鬼神當道;一個資訊不能流通的地方(神秘化),通常知識貧乏。去魅之道,是以人為本,以理性為用。有「有見識」的人民,才有「有擔當」的社會,反之亦然。
雖然與香港沒有直接關聯,1984年,美國作家與編輯Stewart Brand在加州主辦的首次黑客會議中,對蘋果電腦公司共同創辦人Stephen Wozniak所說的一句話,值得立法會議員思之再三:資訊要自由(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資訊自由也就是人的自由,資訊具有主動價值,不應受人為蓄意操控,或淪為討價還價的被動籌碼。
遺憾的是,立法會不僅未能堅持資訊公開的必要性,還間接合理化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沆瀣一氣的正當性。10月25日,內務委員會以33比27票否決以權力及特權法要求政府公開免費電視牌照取捨的有關文件,執意違背與民同進退的「代議民主政治」原則,進一步支持行政部門權力的無理擴張。11月6日,立法會大會能否啟動特權法,全繫於公義或黨派孰重的一念之間。
在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均非普遍民選的情況下,要求後者站在人民的利益,略盡「看守」角色的功能,顯然是緣木求魚。以現有立法會的組成結構看,地區直選與間接選舉的功能組別席次相當(各為35席),縱然建制派議員的總得票數不敵泛民主派,但受惠於功能組別和分組計票的設計,往往取得多數席次優勢,控制議會決策,變相的為特首護航。所謂建制,就是佔着茅坑。
根據Eric Hobsbawm在《極端年代》(1994)中的看法,代議民主的條件之一是,議會的存在不在於統治,而在控制那些有權力統治的人,透過「煞車」的裝置,制衡行政部門的權力膨脹,或避免濫權。權力分散,因此是民主社會防止獨裁的起碼機制。香港固然還不具備民主架構,一個分裂的立法會或朝大野小的局面,終究是放縱當權者恣意而為的溫床,資訊的壟斷遂只是獨斷的開端。
從歷史經驗看資訊公開的堅持,立法會比起回歸前的立法局,似乎一代不如一代。1994年,立法局議員陸恭蕙、葉錫安與麥理覺提出《資訊公開法》草案,儘管最後胎死腹中,港英政府多少被迫反應,表示不排除制訂《資訊公開法》。口惠當然無濟於事,一朝天子一朝臣。20多年了,《資訊公開法》仍然遙遙無期,目前的資訊公開守則頂多是行政部門粉刷太平的手冊,對問責官員毫無約束力。2012年,陸恭蕙被任命為環境局副局長,當年義無反顧的舉動,已是明日黃花。
立法會自然是立法機關,由封殺引用權力及特權法的提案看,立法會既無能獨立,又欠缺制衡特首的本事或膽識。一個沒有脊樑,更不能撥亂反正的立法會,徒然助長行政部門的獨斷獨行。特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多少是立法會縱容的惡果,附帶的慘痛代價恐怕是港人治港的有效落實。
"On the one hand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expensive, because it's so valuable. The right information in the right place just changes your life. On the other hand,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 because the cost of getting it out is getting lower and lower all the time. So you have these two fighting against each other."
Stewart Brand
端木少華
資深傳媒工作者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