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側影:特拉維夫難民公園重塑希望與童真

蘋果側影:特拉維夫難民公園
重塑希望與童真

25歲的Eboy,兩年前告別雙親,逃離位於非洲東北的家鄉厄立特里亞(Eritrea)。20天的長征,越過沙漠和高原,或徒步或坐順風車,途經埃塞俄比亞、蘇丹和埃及,一路往北走,歷盡艱辛,抵達他心中的樂土──位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和大部份非洲難民一樣,萊溫斯基公園(Levinsky Park)是他在以色列展開新生活的第一站。

離鄉別井,沒有樹可爬的非洲孩子,輕易攀上兩米高的籃球架,在靜夜遙望月光。

將細碎的綠葉拋上天空,對於難民公園內的孩子來說,已是不錯的娛樂。

翻過沙漠和高原,來到難民公園,Eboy直言,仍然前路茫茫。

逃避家鄉20年兵役

位於中央巴士站旁的萊溫斯基公園,是當地著名的「難民公園」。日間,旅客川流不息,入夜後的公園,卻是另一個世界。偌大的公園,只入口旁的警局,以及幾盞街燈,帶來微弱的燈光。草地人影幢幢,坐滿來自厄立特里亞及蘇丹的難民,有的初抵埗,尚未找到工作,以公園為家;有的在以色列生活了一段時間,晚上到公園跟同鄉聊天吸水煙。
難民公園有自己的秩序,警察絕少內進。其中位於公園正中央的兒童遊樂場,更是禁地,據指,滑梯內住了一個來自埃塞俄比亞的精神病男子,不時揮舞鐵通,沒有人敢走近。夜深,更形詭異。不過逢周五六日,公園卻又搖身變成兒童樂園:露天圖書館、義工帶來玩具和顏色筆,小孩的臉上,盡是雀躍的表情。
公園,也是難民找工作的熱點。每日清晨6時,都有地盤判頭到公園找人開工,十小時工資550港元,雖只有當地工人的一半,仍大受歡迎。散工收入不穩定,Eboy與五個同鄉只得迫住百呎小單位,正值炎夏,「劏房」侷促難耐,個子高大的Eboy說,寧願在公園草地席地而睡。
和很多厄立特里亞人一樣,逃離家鄉,只因不願服長達20年的兵役,他說:「軍隊待遇很差,吃不飽,收入少得可憐。」漫長的兵役,退伍時已屆中年,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失業潦倒,幾已成厄立特里亞男人的宿命。不想這樣,惟有逃得遠遠。「一家七口,只有爸媽仍留在家,五兄弟早各散東西。」今生會否再見?他茫無頭緒。

晚上8時,公園內的大草地坐滿來自厄立特里亞及蘇丹的難民,比白天更熱鬧。

公園是難民的家,掛上白布,看着投影機上的陳舊電影,忘卻現實煩憂。

一次非洲之旅,讓大學教授Rami Gudovitch看到地球另一端的苦難。

義工設流動圖書館

根據聯合國難民公署今年1月公佈的數字顯示,受鄰近地區局勢不穩影響,以色列現時約有五萬難民。在當地當大學教授的Rami Gudovitch,是公園的義工。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一次非洲之旅,改變了他的人生。「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我看過無數非洲兒童被殘酷對待,包括被迫當童兵。」希望為非洲難民做點事,他坐言起行。
三年前,Gudovitch就和其他有志為難民服務的人權義工,合力在公園開設「流動圖書館」,為苦悶的難民帶來一點生趣。書櫃設計巧妙,打開後頂部有兩塊擋板伸出,在下面看書下棋,不怕日曬雨淋;圖書的分類方法也與別不同,七種顏色貼紙代表七種閱後心情,「紅色代表興奮、黃色代表沮喪……」讀完可在書背貼上貼紙,而書也會放在最後被貼上的顏色分層內,即是每位讀者也可改變書的評價。
做義工多年,他直言,在難民公園,不時面對生離,「12歲的南蘇丹女孩Regina,只是無辜的小難民,卻被以色列警方拘捕,拘留廿多天,然後驅逐出境。」隔着車窗與女童道別,很難過:「南蘇丹戰雲密佈,把孩子強行送回去,並不人道。」周六,和孩子看過投影電影,又在球場上追逐嬉戲。也許,讓孩子在難民公園度過快樂童年,是他唯一能做的吧?

攝影:林亦非
撰文:呂麗嬋

公園旁的社會機構,內設的足球機最受歡迎。

流動書櫃設計巧妙,打開後頂部兩塊擋板伸出,下棋看書不怕日曬雨淋。

除了打波發洩精力,閒散的小難民只會上簡單的識字班,大部份時間無所事事。

足本收睇《亂噏24》x 鄭中基谷德昭;跟住有新紥師妹楊千嬅駕到!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