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 阿Sir請食飯
70年代是電視廣告起飛時期,那時做創作人是港大畢業生的時尚職業!本土特色如「買電視呀!平霸啦!」的洗腦大法;蕭亮在《歡樂今宵》直豎拇指讚兩句,總之以最短時間將產品特色數出。「至於冇乜功能的產品,就以推銷形象為主。」當年的「廣告神童」潘啟迪,在外資公司將國外品牌本地化。萬寶路其實是女人煙,美國拍個牛仔造型,香港人覺得污糟,就找畢彼特拍個靚仔版。潘啟迪:「當時去見客,再去現場監督廣告活動,節目結束要跑去電視台登廣告,每隻字都用人手貼。」
80年代 今晚又冇我份
80年代,經濟起飛,幾個煙仔品牌,晚晚在《歡樂今宵》送大禮,那些年有許多外國人來港,廣告都扮國際化。中產、專業人士夜夜笙歌,紙醉金迷必備金髮嬌娃。最難忘必定是「今晚又冇我份喇」的人頭馬VSOP;林保怡IDD廣告,一句「No Way,Sam嗰陣都未開始Date Carol」中英夾雜半唐番,到今日都應該依然羨煞旁人。
六四以後 我是誰
誰知六四後來個大逆轉,向來盡是外國人與海歸分子的廣告界個個走得就走。走不掉的就開始尋根。理工大學設計系做助理教授的曾錦程,當年搞出瘋癲Sunday電訊廣告:「佢哋走,就到我哋班牛屎學生上位。我哋其實好憎班鬼佬。佢哋做乜我就反過來做,要做本地化的感覺。」香港制水、捕魚、親情等成故事主線,如94年「眼鏡88(姊弟篇)」及同年「匯豐銀行(漁夫篇)」。
97後 自嘲得啖笑
回歸令人心情惆悵,加上金融風暴與沙士,之前炒樓的風光氣燄,一下淋熄變負資產,香港士氣跌至谷底。曾錦程:「以創作人的看法,這時候還賣感性故事,探討本土身份?死梗啦!不如自嘲吓,得啖笑自我解脫。」就出現一系列瘋癲Sunday廣告。搞鬼風席捲廣告界,當年的Sunday阿伯漫遊,食字之盡可謂始祖,還有周街打人同十個Sunday九個靚仔等,還有2001年女鬼,睇到一頭霧水,成為一時佳話。
2003至今
來到現代,香港廣告界更慘受三大思潮夾擊。一來媒界非常分散,現在大家全力發展,開發新的,有趣的媒界。像早前杜蕾斯廣告,向觀眾拋戒指,用手機接住就可上網看較長的版本這類的,創新的形式手法讓人驚喜,但故事創意思潮就相對地受限制。二是錢都往國內流去了,廠商索性在大陸拍廣告,放到香港播,香港的創作就少了。加上內地遊客增加,他們才是主要的消費者。太地道的廣告他們看不懂,廣告內容必得硬銷,數白欖般讓更多人看懂,就犧牲掉我們的本土特色。曾錦程:「縱使沒有新思潮,像劉青雲的萬寧與萬寧貓,同活絡油阿婆跳舞等廣告,用有趣的方法將產品功效明列出來,其實也滿有趣的。」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