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Malcolm Gladwell撐佔中 - 姚崢嶸

What we are reading:
Malcolm Gladwell撐佔中 - 姚崢嶸

我其實沒有問過Gladwell是否撐佔中,換言之,這「支持」屬於不問自取,不過亦非毫無根據,而是讀完他的新作《David and Goliath》後的結論。
大衞戰勝巨人哥利亞故事,大家耳熟能詳。《David and Goliath》以幾個故事論證,「哥利亞」的優勢往往帶來隱憂,「大衞」力弱仍有可能轉危為機。

大衞戰勝哥利亞露玄機

1960年代,北愛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居民衝突長達30年,導致3,000多人身亡,幾萬人受傷。當地警察和英國政府派往「維持和平」的軍隊,不但執法上偏袒基督徒,更有個別分子煽動及行使非法暴力。
「哥利亞」(英政府)以為擁有壓倒性優勢的武力,「大衞」(天主教徒)不消幾個月便會知難而退,萬料不到這種取態,令衝突持續,更演變成一整代人的仇恨,最終亦迫使英政府妥協。Gladwell認為,英政府錯在管治上全無合理性,天主教徒長期被嚴重歧視,政治上亦毫無話語權,結果,縱在威權鎮壓下,仍選擇拼死反抗。
不少香港人認為,北京在政改問題上的合理性,亦已消失殆盡,基本法寫好的政改步伐,一再被重新詮釋和增加關卡,普羅港人無權發聲,中央也繼續偏袒建制派政治勢力。越來越多人認同佔中這類較激進抗爭行動,無疑都是被「哥利亞」所迫出來的。
周融說馬丁路德金沒有搞佔領,並不激進,早已被多位論者以史實徹底反駁;不僅如此,《David and Goliath》更指出,馬丁路德金和同僚特意選擇在政府鎮壓意欲較高的城市「起義」,也不惜挑釁嚴重歧視黑人、佩備水炮警犬的警察,甚至竟鼓勵11、12歲的學生參加示威,連主張更偏激的Malcolm X對此也不以為然。但對抗爭搞手來說,「大衞」必須違反常規行事才有可勝之機,這是弱者無可奈何的選擇。整個民權運動的轉捩點,正是一位黑人少年在示威中以身「奉獻」警犬的照片,在全國媒體「瘋傳」,其象徵的犧牲精神,感染了美國廣大群眾。那幀照片原來也有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在此不作「劇透」。
近年Gladwell樹大招風,被不少人批評寫作以偏蓋全,把個別例子說成是通例。我對閱讀的要求則比較簡單,只要是有趣的故事,我都有興趣,從這角度看《David and Goliath》,無論是講小班教學、種族扶持政策、嚴刑峻法的反效果,以至用科學拆解大衞對決哥利亞的真相等故事,仍是一貫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是保持水準之作。

姚崢嶸

足本收睇《亂噏24》x 鄭中基谷德昭;跟住有新紥師妹楊千嬅駕到!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