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得食 美國當災(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歐洲得食 美國當災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竊聽風雲」不僅在歐洲鬧的熱烘烘,在美國內部也引發巨大爭議,關注人權的組織自然站在「受害者」一方,認為美國情報機關濫用手上的高科技及資源,隨意監聽外國領袖及民眾的通訊;但有同樣強烈的聲音認為,美國作為世界警察及自由世界領袖不但有權更有責任蒐集各地情報;他們更反對奧巴馬政府擺出一副充滿歉意的樣子。美國國土安全部前高層Stewart Baker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Baker前幾天在《紐約時報》撰文,為美國政府多年來的廣泛情報活動辯護,指過去七十年來美國致力應付冷戰、恐襲等危機,盡力保護自己及盟國的安全;而要達成任務,情報蒐集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是整體安全策略的一環。Baker又提出了一個挑釁性的說法:"Allies aren't always friends"(盟友不必然是朋友),批評部份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在某些問題如03年攻打伊拉克上跟美國唱反調,甚至聯同中、俄向美國施壓,阻撓軍事行動。
Baker是小布殊時代的國土安全部助理部長,新仇舊恨一起算並不奇怪,畢竟當年德、法兩國的確跟美國不同調,不但不肯聯手出兵,並且在聯合國阻撓出兵動議,結果令美國師出無名,只能以"Coalition of the willing"伙同英國動手。撇開這段恩怨情仇,Baker的「盟友不必然是朋友」論實在有些道理。
古往今來的政治或軍事同盟除了建基於共同的政治、軍事利益,更根本的是面對強大的共同敵人。一次大戰前德、奧、意的三國同盟(Triple Alliance)跟法、英、俄的「三國協約」(Triple Entente)兩陣對圓,關鍵不在於彼此看法或利益相近,而是因為對手太強,不能不靠攏在一起。二次大戰後美國主導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西歐多國共建的歐洲聯盟的基礎不僅是民主、自由,更是對北極熊(蘇聯)及它爪牙的恐懼,更為免落了單成為人家的俎上肉。可除了共同敵人外,盟友在其他政策、利益上並不一致,有的時候更是同床異夢。
到冷戰結束,原本的共同敵人「北極熊」消失了,新的敵人找不到,原來沉潛了的不同利益便逐步浮現。而九一一恐怖襲擊後美國在全球範圍推動反恐戰爭,歐洲多國雖然同情美國的遭遇,卻不大接受打擊一大片的做法,不肯積極配合,甚至來一些消極抵制。在盟友變成不是那麼夠朋友的情況下,美國自然重新考慮跟盟友的關係;她要多留意盟國領袖的立場、看法、加強監聽、監視實在不奇怪。
話得說回來,歐洲各國畢竟跟美國仍有軍事同盟關係,大家有共同防衞的條約責任,一國受襲其他國家都有責任協助。事實上歐美各國從軍備到後勤補給到情報都有廣泛的協作與分享。美國雖是恐襲的主要目標,歐洲各國如西班牙、英國、法國也不能倖免。過去十年間歐盟情報機關的合作肯定比以前緊密,監聽、截取公民手機、電郵通訊的事只怕不是美國單獨在幹,而是北約各國的「共業」,大家根本已習慣主動交換情報。
現實情況也許是,醜事大家都在做,捱罵的卻只有美國,歐洲反而擺出受害者模樣。難怪美國的情報官員充滿「黑狗得食白狗當災」的憤懣。

盧峯
資深傳媒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