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ce Boutique創辦人馬郭志清的幼女馬美儀,是本地知名的鋼筆收藏家,她迷電子產品,但更迷鋼筆。從前經常四處找尋古董鋼筆,但凡心愛的鋼筆品牌Montblanc推新的限量系列,她就會買。擁有逾150支珍藏的她,由20年代生產的,到最新的都有。平日坐不定又沒耐性,卻可靜靜的坐下來兩小時,拿起抹布細心地為每支珍藏抹身,在公認品味超卓的時裝教母媽媽影響下,她對美最有要求,品牌不過代表出處,精雕細琢的工藝、背後的歷史才是她最着緊的。
記者:吳宛蔚
攝影:謝榮耀
在1997年,本來在Joyce Boutique擔任市場傳訊部主管的馬美儀,在亞洲金融風暴下臨危受命,母親兼集團主席馬郭志清決定淡出管理層,遂委任她取代其職位。將業務轉虧為盈,成為她接棒後的首要任務。2000年,她不理外人說她變賣家族生意、出賣一手創立公司的母親,將公司的控股權轉售給九倉的吳光正。
大家都因她這個決定認定她是個理性、果斷的人,但原來女強人都有感性的一面:「我想我是遺傳了爹媽雙方的性格,爹是個會計師,做事很理性、很務實;相反媽媽是個藝術家,她有遠見且以感覺先行。」她的收藏就反映了她感性及對藝術的敏銳觸覺。
愛未打磨鑽石的低調
她常說自己很幸運地誕生於一個有品味的家──她是本地兩大百貨公司先施和永安後人,一直可以用到最優質的東西,「我不喜歡將品牌的標籤掛在身上,所用的亦不一定是名牌,但質料卻一定要好」。她示意摸一下她的西裝外套說:「很滑吧。」訪問當日她佩戴在頸上的一塊石頭,原來是一塊150卡未打磨的鑽石原石,「我就是喜歡並享受『我知你唔知』的樂趣。我可以戴一隻幾百萬的手錶、鑽飾去街市買餸而不讓別人知,用上身自己開心就好,我不需要別人認同附和」。她跟媽媽及姨姨一樣,收藏嗜好多多,喜歡買木盒、古董蕾絲、衣鈕、銀器等,「嗜好這樣多是花很多金錢的」。從來不喜歡只供欣賞,而沒有實際用途的藝術品和古董擺設,而收藏鋼筆的時間就最長,且數量最多。
為了是次訪問她選出12支覺得有意思、有趣的來分享。雖然喜歡購物,但她有一個最大原則,就是必定要用,她說:「特別喜歡買小東西,因為可以親近點,用得上才有滿足感,否則它在我家跟坐在商店內有何分別?」她憶起當年大學畢業後,每月收到的人工,都全數奉獻筆店,初時只買得起新筆,後來迷上鋼筆獨特書寫感覺,如筆尖充滿彈力,可隨感覺施下的不同力道,影響每筆每畫的粗幼;而買下各式各樣的古董鋼筆,「感覺要試過才明白,用言語很難解釋得全神」。
遊走巴黎古董店尋寶
馬美儀將產於80年代或以後的筆定義為新筆,大多從香港購買,古董則多在法國選購。她以前做時裝,一年去數次巴黎公幹必到時裝設計師工作室的集中地Rue Saint-Honor𥌎,很多珍藏都是來自那裏的小古董店。她說外國的店主較本地好,因為他們不只是生意人,更是收藏家,她得到的不只是精美的鋼筆,還有鋼筆發展的故事,「我讀書成績一般,屬聆聽比閱讀學得快的人,雖然也有買來幾本鋼筆書,但始終不及聽故事學得好」。
每支收藏她都會用,而且更在世界各地買來不同顏色的墨水,由常用的藍色,到稀有的黃色、橄欖綠,十來支新筆就算不常用,也堅持注墨,防止塑膠變硬易碎。每支分別注有不同顏色的墨水,視乎心情來選用。每拿起一支,她都要細心欣賞其造工,她說,縱然個性急,在家空出兩小時,與小狗一同坐在客廳,拿起抹布為鋼筆抹身,已是一件樂事。
鍾情20世紀鋼筆
馬美儀最古舊的鋼筆收藏都是產自二十世紀,是鋼筆發展得最輝煌、百花齊放的年代。鋼筆是由羽毛筆演變出來,透過重力及毛細管作用,把儲存在筆身的墨水持續供應至筆尖,早於十世紀已存在,但至十九世紀才有新突破。當時法國鋼筆設計師M.Bion發明了充滿彈性的銥製金鋼筆尖、硬橡膠及能盛載在筆筒內部的儲墨裝置,設計沿用至今。第一支以此發明所造的鋼筆約在1850年製成,至1880年代美國Waterman筆廠創辦人Lewis Edson Waterman才改良生產技術,申請專利大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