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絮語】
不久前,嶺南大學就委任校長一事引起外界不少關注,主要是因為學生就候任校長對國教及其他問題的回應不滿,認為當事人不夠資格當校長,他們可能採取其他行動。
筆者認識多位大學校長,有一位是我的中學師兄,更有一位是昔日在本人就讀的大學教授過我選修的其中一科。此外,本人也曾擔任大學校董(姑諱其名)八年之久。
候任校長跟學生晤面是很平常的事,目的只是促進雙方的初步認識。本人還記得三十年前在答應接任一所社福機構的退休外籍總幹事時,也同樣被安排在一個下午會晤員工代表約廿多人,讓他們向我提問不同的問題。
要坦誠相對
當時本人覺得是件好事,起碼讓我在上任前略知員工的期望和要求,也可了解一下該機構的文化。本人持守的信念是要坦誠相對,不認識也不懂得作答的問題就直認,結果本人在那裏一幹就二十年。
大學校長和社福機構的主管跟津貼中、小學校長在職責上最大的分別是:後者不用找尋資金,因為所有開支由教育局負責,但前兩者除了管理日常運作外,未來的發展和資金籌集都是重要的工作範疇,否則便失去競爭力和生存空間。
本人常說身處高位的,人際網絡十分重要,網絡強大便等如有強大的後盾,但網絡是要逐步建立的,不能等到升上高位才開始去做。
撰文:資深社會工作者陸鈺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逢周四刊
社會服務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
鄭中基@谷德昭搞笑孖寶再發功,笑彈繼續嚟!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