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新香港人 - 盧先亞

好不主席:新香港人 - 盧先亞

香港很多大型基建項目,甚麼時候投入服務,我都不甚了了,惟獨清楚記得海底隧道是1972年8月初通車。不是因為這是香港第一條的過海隧道,而是那時候,剛好是我持通行證(也就是現稱的「單程證」)由內地到港,霎眼在此生活超過40年。而我從來只認自己的港人身份,並無考究自己到底是新或舊香港人。

「唔會妹仔大過主人婆」

事實上,這麼多年,不知有多少五湖四海的人落戶香港,有客家、福建、外省人,當中有你、有我或者我們的父母,但為何過去我們且不見有一觸即發的中港矛盾出現,而這幾年卻突然成了社會話題,難道是香港人突然變得不識尊重?而我這疑竇,無非因為官媒《環球時報》繼《人民日報》海外版早前發表「新香港人」的文章後,另撰文批評香港媒體在報道中流露對內地人湧入香港的不滿,輿論自應更尊重內地人云云,其實問題是:到底誰是始作俑者。
而剛當選成為候任藝術發展局成員的黃秋生,上周末在一個時事評論節目中亦被問及有關題目,他且一語中的:「嗰陣好多上海佬外省佬嚟香港,佢哋都學廣東話,學做廣東人,誠哥都講廣東話啦!唔會妹仔大過主人婆。」簡單道理,卻道出不少香港人的心聲和想法,當然那位抱怨幼稚園面試要用廣東話作答的雙非家長的嘴臉,又再活靈活現。
以前我們負笈海外或者要入外資公司打工,首要的就是要學講英語。香港在回歸前,英語學校開到成門成市,很多港人的課餘及公餘活動就係去學番文,聽靈格風,因為我們知道如果要走出去,學好英語是基本要求。去外國留學,冇人會同你講廣東話,除咗啲香港同學,你更唔會理直氣壯地要求老外教授同你講中文。客在異鄉,唔識聽唔識講,最終可能只能留在唐人街。你可要求人家尊重,但豈能強求別人遷就。我們去到別的地方或國家,當然要入鄉隨俗,去學習、尊重、再而融入別人的文化,而不是反客為主,甚至可說是喧賓奪主。
官媒的文章且又表示:「香港輿論容易釋放偏激聲音,而香港主流社會和主流媒體不應因這些極端聲音的出現而沾沾自喜於香港的『自由』」。然而「自由」向來都是港人引以為傲的瑰寶,實情內地媒體,亦一樣可以好激、好自由,不過只限於對「小日本」的恣意批評,官媒的說法明顯就是錯判,或根本從未將香港由來的民情放在眼內。再者這裏亦從來都係大熔爐,人人嚟到應要適者生活。既然強國人民是如此熱愛香港,就請尊重我們的語言、文化及價值觀,香港的發展真的不需要新香港人,而是懂得尊重及敢於捍衞香港核心價值的香港人。

盧先亞

鄭中基@谷德昭搞笑孖寶再發功,笑彈繼續嚟!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