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隻新股趕搭今年尾班車,重頭戲當然是兩隻內銀:重慶銀行(1963)及徽商銀行(3698)。不過,由近期內銀業績、近年內銀股表現,以至資產質素,兩隻內銀吸引力欠奉,有閒錢買其他好過。
建行(939)日前剛公佈第三季業績,盈利增長少於雙位數,貸存比率更跳升至69%,為海嘯後新高,反映連大銀行面對錢荒的事實。近日內地拆息再度飆升,意味內銀資金成本壓力續增,將抑制第四季整體銀行放貸能力。近年內銀靠理財產品吸資,令表外資產激增。中期業績時,建行曾披露理財產品餘額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佔其總資產近7%,今年季度業績上未有披露涉及金額增減,隨時成為下一波內銀積弱的源頭。
中銀監早前向內銀指明,理財產品資產值不可高於總資產4%,或理財產品投資於表外資產的上限,不可高於理財產品總額35%,兩者以較低為準,並需於年內達標,故內銀理財產品的處理方向會成焦點。
農行回報不足一成
目前在本港上市的內銀股有9隻,2007年至2010上市共有4隻,上市認購並持有至今,三輸一贏,回報最好的農行(1288)不足一成,最差的重農行(3618)及信行(998),卻錄得近三成跌幅。前車可鑑,內銀股值博率偏低。基本上,內銀股買大不買細。四大內銀自上市至今,全錄得正回報,當中以較早上市的建行賺近1.5倍最威,往後越遲上市,定價越高,回報越低。如堅持要買內銀,倒不如在市場吸納大內銀更着數。
今期兩隻內銀股上市,包括重慶銀行,與重農行皆為重慶五大銀行之一。前者主要提供小微企業融資及金融產品,2010至2012年淨利潤複合增長率達32%,招股價介乎5.6至6.5元,相當於今年預期市賬率0.88至0.9倍,低絕一眾內銀股。其他股票平嘢可能有好嘢,但套用在內銀股,卻有所保留。
至於較大資產規模及分行網絡的徽商行,據悉基礎投資者將佔其集資額至少40%,基本上已圍夠飛,由於各大戶最快可能半年內沽貨,屆時股價肯定受壓。
王昇
本欄逢周二刊登
鄭中基@谷德昭搞笑孖寶再發功,笑彈繼續嚟!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