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總最後一夜,因工作至凌晨,無法出席,太太作代表,伙同一批大學時代至今的社運戰友赴會,回來告訴我,有點失望。失望不是因為最後散水,不是因為政府仍躲在一籃子背後,而是為集會的「去政治化」失望。
之前我應邀和吳志森等人上台撐場,講很多社會公義問題,太太說最後一晚的氣氛卻全部變成電視員工加油打氣大會,她和友人都有點格格不入。友人說,我其實唔係咁鍾意睇電視,我嚟撐公義,唔係撐電視台。
這是搞社會運動的難處。群眾和政治,很難完全割裂。如果這件事,沒有上升到政治層面,包括搬龍門,行會保密,特首濫權等等政治因素,則很難想像會引起各界人士的激烈反應,政治人物也無借力點參與。
王維基很聰明,第一次回應事件時,已把事件由電視台無工開,升格定性為「公義」問題。其後多番向特首開火,這早已是政治事件。
但如果這件政治事件,沒有電視、藝人、娛樂等等軟性元素,也的確不容易引起如此大的風波。不少冷待政治的人,都因為電視選擇權被奪,走上街頭。
所以很難把政治、電視完整切割,二合一的力量才是最大。
只能說,電視人有心存僥倖的盼望,搞大件事,但唔好搞禍件事,改變但唔係變天,依靠群眾但擔心俾群眾騎劫,想立法會用政治手段公開行會文件,但又拒絕太多的政治介入……
最後政總只剩幾個壯士留守,戰場拖至司法覆核,市民很難插手。藝人有很強的感染力及號召力,但缺乏政治運動的鬥爭策略,政治團體的介入,可互補不足。
經過此事,其實大家都應該清醒,你無傷正虎心,牠卻有咬你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