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財務學的人,很少會不知道芝加哥大學的法馬(Eugene Fama),他是新鮮熱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也是市場效率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之父,其最大學術成就在於提出,資產價格反映了現有資訊,所以現實中不可能有人長期跑贏大市,他的學說幾乎一手催生了指數基金這門生意。較少人知的是,他自己搞生意時,卻沒有投身於自己所信的,反而去了協辦一家互惠基金公司,而且搞得有聲有色,長期跑贏大市。
法馬是美國一家基金公司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DFA)的幕後智囊及創辦董事,基金是他的兩名學生David Booth及Rex Sinquefield於1981年創辦,Booth曾憶述,當他計劃開設這家公司時,第一個打的電話就是給法馬。Booth於2008年11月向芝大商學院捐出3億美元現金及DFA股票,令該商學院易名為布斯商學院(Booth School of Business),這家商學院已取得港府撥地,即將來港開分校。
主張市場無敵 竟染指基金業
DFA不是小型基金公司,旗下管理的資產截至9月底時已達3,154億美元,即是2.46萬億港元,是美國第八大互惠基金公司,前加州州長阿諾舒華辛力加也曾經是股東。它的一隻專投資細價股的基金,過去一年、三年、十年,甚至96年以來的累計回報均跑贏相關指標。
為何一個終生主張市場無敵的學者,會去參與一家靠打贏市場謀利的基金公司,莫非是獨孤求敗的心態,希望有日可以打倒自我?我很好奇。
DFA開宗明義,表明公司的投資理念,是把法馬的研究變成實際投資操作,在DFA的網站上,甚至有法馬與另一個學者開設的長駐論壇,定期發表意見。據法馬解釋,他主要的貢獻,是引入其開發的三要素模型,因為從歷史數據發現,細價股及估值被低估的價值股(value stock),往往有跑贏大價股及增長股的潛力,DFA把這個市場現象,融入其投資決定中,成績竟然不俗。
不是說市場有效,股價無法預測,一般人極難利用公開資訊炒股發達嗎?法馬這不是自打嘴巴嗎?原來所謂股價不可測,只是短期而言,在中長期來說,股價的變動其實有迹可尋。
短線股價難測 中長線有路捉
例如股息高或市賬率低的股票,便很大機會會跑贏股息低及市賬率高的股票。這種短期莫測長期可測的現象,是否就代表市場效率論有其缺口?這正是法馬與同屆另一諾獎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的根本性分歧。
席勒最近撰文,指與法馬是來自兩個星球的人,他認為長期股價可測是源於人的非理性行為,但法馬仍堅持這不違反理性假設。在過往兩人已像歡喜冤家,不時互窒,但仍限於君子之爭,席勒甚至建議投資者買DFA基金,但就請求為官者及央行行長不要從法馬的理論中找靈感。
學已故領導人鄧小平話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法馬把自己的研究用於真實世界中的投資市場,效果似乎不俗,亦應為其帶來不少回報,是學以致用的美妙示範,雖然外人不明所以,會覺得他像以自己之矛攻自己之盾,恍如金庸小說中老頑童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高手果然不按常理出牌。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鄭中基@谷德昭搞笑孖寶再發功,笑彈繼續嚟!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