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年是香港公屋發展60周年,由早期設備簡陋的七層徙置大廈,發展至今日的現代化屋邨,六十年代首批入住蘇屋邨的住客陳醒棠,見證屋邨不斷蛻變,他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回味當年鄰里間守望相助的愉快片段,「有時候,有些老人家沒有預備飯餐,或不能出門買菜,鄰居便會代勞;街坊病倒了,我們會去探訪;街坊去世,我們也會去送他們一程」。今年蘇屋邨清拆後,棠叔和很多居民分批遷往附近的元州邨。
至於石硤尾邨老街坊林美倩,其父母是1953年石硤尾大火災民,獲安排入住徙置大廈,一家八口住在只有140平方呎的單位,「由於單位空間狹小,我們在家搭建一個堅固的『小閣樓』,姊妹們晚上睡在小閣樓,小閣樓下就是父母工作、睡覺的地方」。
專題展覽記昔日點滴
至政府七十年代重建徙置大廈,倩姨一家遷往較新型的石硤尾邨第八座。倩姨今年5月時遷往再重建後的石硤尾邨。
尖沙嘴香港文物探知館正舉辦「話說公屋」專題展覽,讓市民了解香港公屋發展和昔日居民生活點滴。展期至明年3月2日。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