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叢林法則 毋須政府做篩子(浸會大學新聞系研究助理教授 宋韻雅) - 宋韻雅

市場叢林法則 毋須政府做篩子
(浸會大學新聞系研究助理教授 宋韻雅) - 宋韻雅

「黑箱作業」PK「保密原則」,王維基和政府的這場對決已持續數周,卻一直硝煙難散。先不談為何準備充足的香港電視會不獲發牌,也且不談如今踢王出局就會有三百多人旋即失業,單是政府拋出的「一籃子原因」就值得我們檢視一番。無論是梁振英還是蘇錦樑,都一再重申「應避免過度競爭」。何謂避免過度競爭?理據何在?
英國電視節目的品質在港人心目中一直有不錯的口碑。它的成功與整個英國電視產業在商業競爭和政府干預之間取得的合理平衡密不可分。自八十年代以來,媒體商業化浪潮席捲歐美。歐洲各國紛紛引入私有商營電視頻道,公營壟斷制不再一統天下。而在一直以商業電視為產業主體的美國,跨媒體的所有權兼併也日漸崛起。在商業化和私有化的潮水中,一些學者專家認為,電視營辦商以泛娛樂化節目來博取收視,一味追逐高額利潤,反而忽視了公眾利益,因此提出避免過度商業競爭,呼籲政府作為。英國政府採取的干預措施卻並非阻止營辦商進軍市場,而是引入像英國第四頻道那樣的新「社會市場」媒體來彌補市場缺陷。無獨有偶,美國政府當年成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和公共電視網(PBS)也秉着相同的理念。
如果要避免過度商業競爭,政府大可對節目內容、播放時段、廣告投放作出規制,卻斷然不能以「可持續發展」為名,做大生意(Big Business)的庇護者。「HKTV競爭力輸有線、電盈」不是理由。即便HKTV不佔優勢,但只要它符合市場准入條件,政府就理應放行,更何況前朝都主張發三張牌照。優勝劣汰,市場叢林法則,輪不到政府來做篩子,更不容許有人借「循序漸進」過橋。對於所謂的「過度商業競爭」,政府大可不必憂心。現下的香港電視產業是極度缺乏競爭。
追憶八十年代的香港,隨着經濟騰飛,電視業也步入黃金歲月。亞視和無綫勢均力敵,彼此鬥得你死我活。從亞視的《霍元甲》到無綫的《射鵰英雄傳》,兩台的纏鬥卻成就了港劇的輝煌時代。進入九十年代,無綫與亞視又繼而大打「日劇戰」,而彼時的亞視已逐漸失勢。一家獨大的無綫坐享慣性收視的巨額收益,不願投資,也不願冒險嘗試創新,早已不復當年統領亞洲電視劇主流市場的雄風。近來,面對演員青黃不接的困頓之局,無綫先是在《星夢傳奇》炮製了勵志英雄鄭俊弘,又繼而呼喚已經離巢的舊將「愛回家」。 但我們不禁反問,是甚麼讓新歌王霉足12年,一直在無綫做着寂寂無聞的四線綠葉?恐怕正是緣於無綫「大家庭」式的壓迫。在這樣的「大家庭」裏,藝員只能充當籌碼,許多許多像鄭俊弘這樣的青年才俊只能常年坐着冷板凳,蹉跎自己的青葱歲月,香港的創意又何談回復生氣?

至於政府如何規制管理競爭市場,一切還是得從公眾利益出發。1982年時任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主席的馬克.弗勞厄曾有金句 :「公眾利益就是公眾感興趣的事物(The public interest is that which interest the public)。」甚麼是港人喜歡的事物?很多港人都說愛看韓劇。日劇也是港人集體回憶的一部份,雖一度歷經低潮,但從來沒有一沉不振,一如今次來襲的「半澤熱潮」。究竟甚麼是日劇和韓劇的撒手鐧?「有冇靚仔」只是表層猜想,而深層次的推動力則來自日韓電視產業長久以來的高強度競爭。韓國三大電視台MBC、KBS、SBS為了電視劇收視率出盡法寶。自2005年《大長今》在本土創造了超過50%的收視率奇蹟之後,古裝劇在韓國風光了五年,如今又日漸式微。眼見觀眾對古裝劇粗製濫造、劇情雷同齊聲詬病,各大電視台紛紛見風轉向。而另一邊廂,日本各大電視台收視率競爭慘烈。失了往日風格的富士台,大敗給朝日。日本電視台也異軍突起。在20日的遊行集會上,藝人劉玉翠激動落淚說:「沒想到師奶都要遊行!」是甚麼攻破了師奶的「警界線」?師奶的理由聽來簡單,卻道出了最有力的真理據:為了睇好劇!
「好睇的電視」不光要靠電視人勤力。媒體需要自律的同時,也需要監管部門前瞻性的把控,拙劣的政府管制會成為制約電視產業的緊箍咒。商經局2011年文件倒是有理有據:「政府無角色、也無責任限制發牌數目以保護現有經營者;政府的監管制度並無就牌照數目設下任何限制,只要申請者符合所有發牌要求,最終他們的生意是成功或失敗,都與發牌決定無關。」此次發牌的結果確實是「順得哥情失嫂意」。得意者有電盈、有線還有無綫,而嫂卻不單只是王維基,還有「民」。一位線民的抗議道出了無數港人的心聲:「香港電視無牌一件事,無綫亞視求求其其繼續hea香港市民又是另一件事。」

宋韻雅
浸會大學新聞系研究助理教授

「政府無角色、也無責任限制發牌數目以保護現有經營者;政府的監管制度並無就牌照數目設下任何限制,只要申請者符合所有發牌要求,最終他們的生意是成功或失敗,都與發牌決定無關。」
商經局2011年文件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