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去年為中小企而設的10億元專項基金,被譏為「分豬肉」基金。《蘋果》發現,中小企申請的成功率僅約三成,但與評審委員有直接或間接關連的機構、大企業卻接連獲批撥款。有中小企代表已致函審計署,要求徹查事件。
記者:梁御和
政府去年6月設立「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專項基金」(簡稱BUD基金),目的是因應國家「十二五」規劃,協助中小企拓展內地市場。基金分為兩計劃:企業支援、機構支援,各佔5億元,並各有一個評審委員會負責審批申請。
同時兼任兩邊委員會的只有一人,是德國寶集團副總裁陳嘉賢。巧合的是,在企業方面,陳的德國寶集團算不上是中小企,但成功申請了企業資助,獲批金額是最高上限的50萬元;在機構方面,由陳嘉賢父親陳國民擔任主席的香港遠紅外線協會及任榮譽會長的香港電器業協會,分別獲批資助449萬元及346萬元。另一家規模不算小的雅芳婷有限公司,也獲批最高資助50萬元。該公司主席許章榮是工總的分組主席,也是廠商會的行業委員會主席。
1/3評審與兩商會有關
工總和廠商會在BUD基金中頗有地位,超過三分一評審委員與該兩商會有關;而兩商會都成功申請了BUD基金,工總四個項目共獲批撥款1,365萬元;廠商會也獲撥款443萬元。此外,有代表出任評審委員的香港品牌發展局和香港印刷業商會,也分別獲批454萬元及91萬元資助。總括而言,截至10月中,機構方面批出的撥款共8,102萬元中,多達三分一是批予評審委員相關的組織。
不過,聲稱主打中小企的BUD基金,整體的申請成功率只約三成。502宗企業申請中,僅158宗獲批;86宗機構申請中,也只得24宗獲批。
由中小企成立的香港品牌內銷協會會長李志雄,質疑基金審批不公,指接觸過不少申請失敗的中小企,它們財政健康,也符合申請要求,卻離奇被拒絕,「反而一啲同委員有關係嘅大機構、大企業,獲批嘅機率就好高」。該基金雖說是幫助中小企,但無限定中小企才可申請。
又有中小企代表指出,政府只會向這些大商會、大企業徵詢意見,「最初係佢哋建議政府搞呢啲基金,然後自己走去申請埋」;他批評這些親建制勢力「玩晒」,「剩番手指罅流出嚟嗰啲先畀到中小企嗰袋」。
「有需要拎嚟立法會傾傾」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認為,審批結果令人懷疑有人利用公帑「自肥」,「係唔係有人通水畀自己友呢?點解自己友申請就批、其他人就唔批呢?」他又批評政府一貫「親疏有別」的做法,「睇到個結果好大問題,我覺得有需要拎嚟立法會傾傾」。
陳嘉賢回覆本報指,有關德國寶及其父相關機構的項目,她事前已申報利益,審批時也已避席;基金的申請成功率三成「唔算太低」,因為基金由公帑支付,必須用得其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稱,有關委員事前已申報利益,有利益衝突時會避席;工總及廠商會是「歷史悠久、信譽昭著、代表性很高的組織」,有審批委員擔任兩個組織的職務很正常,政府委任委員時不會刻意避免。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