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有耳:源頭減人廣告 觸發左右膠戰開心左膠:新移民不是廢物 - 李八方

隔牆有耳:源頭減人廣告 觸發左右膠戰
開心左膠:新移民不是廢物 - 李八方

【隔牆對論】
上月初,譚凱邦、范國威及毛孟靜發起《抗融合 拒赤化 反盲搶地》 的聯署廣告,控訴自由行破壞秩序,以及雙非爭奪資源,提出了「源頭減人」論,令新移民頓成眾矢之的,因而在網上觸發一場持續了個多月的「左右膠戰」。
「快樂左膠」、浸大社會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允中狠批,源頭減人論針對弱勢社群,他主張單程證不設限。「右膠男神」立法會議員范國威反駁,要求減少輸入人口不等於針對新移民,強調要爭取單程證審批權。
記者: 朱雋穎 姚國雄

記:《蘋果》記者
陳: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允中

左膠批評這廣告歧視新移民:「回歸至今,每天約150人,已有超過70萬內地人取得單程證來港定居,因此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越來越小。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取回單程證審批權,減少輸入人口,以『源頭減人』的方式針對房屋問題的核心。」(節錄自《抗融合 拒赤化》廣告)。
記:廣告其實有提及自由行,你們卻執着在「源頭減人」這四個字去批評,你們是否在搞文字獄?
陳:我以「源頭減」喺WiseNews搜尋,得出嘅文章大多關於垃圾徵費,此概念正係由環保分子譚凱邦提出,好難叫人唔聯想到「源頭減廢」吧。譚凱邦以「負擔」、「承載力不夠」等環保概念講新移民,意味「人對環境有所污染」。若將人比作廢物,就應一視同仁,所有人都係環境負擔。譚話港人應增加,即意味港人唔係負擔,咁係inconsistent(不一致)。唔單止係字眼問題。
記:但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的確增加人口,不就是令香港更擠逼,加重房屋壓力?
陳:香港被逼爆,並非每日150個單程證造成,試諗吓3,000萬自由行減至700萬,就會好多了。最大問題係,譚凱邦等人視新移民為負資產。八十年代中起去工業化後,香港廉價勞動力需求減少,新移民開始被視為負資產,會搶工作、搶福利。陳雲後來加上文化及政治問題,譚凱邦又加入新移民搶土地資源嘅論述,如壓在駱駝身上最後一根稻草,令新移民變成經濟、文化、政治嘅負資產。但事實係,新移民係都市勞動力,願意做較低薪嘅工作,為我哋舒適生活作貢獻。
再者,家庭團聚係人權,維護人權係香港核心價值。
雙非問題近年折騰港人,港媽生仔無床位、港B要跟自由行搶奶粉、報讀幼稚園也要瞓街撲學位。
記:每日150個的單程證配額是否可以分配得好點?要限制雙非嗎?
陳:我哋希望家庭團聚要快,否則會影響小朋友嘅教育。最好取消150個配額,實行浮動配額。無論係內地還是外籍配偶、家人,都應該用同一個標準。雙非比較麻煩,因《基本法》保障咗佢哋權利,我覺得正路應該修法。不過畢竟問題太複雜,例如內地有一孩政策,來港嘅係第二胎,容許雙非其實都係拯救生命。
記:你同意減少自由行、修法限雙非,其實也是在搞「源頭減人」!
陳:但我唔會用呢個字眼!源頭減廢係環保概念,絕不可將人當成廢物!其實港人好沮喪,鬧政府冇用,鬧共產黨又冇用,鬧地產霸權冇用,專才唔太敢鬧,投資移民好似有少少貢獻,發現最弱勢係新移民。
記:99年人大釋法剝奪部份港人所生內地子女居港權時,也有很多人同情,現在同情不如以往了,你認為是甚麼原因?
陳:我覺得同梁振英上台有關,一國兩制已經失敗,選舉時中聯辦指揮一切,港人幾乎絕望,反共、反赤化聲音好大;份聯署以反被融合做大標題,好多人只睇標題就簽咗,但我哋睇得比較仔細,發現點解唔係反自由行、投資移民,而要欺負港人嘅(內地)老婆仔女呢?
五區公投、政改方案也阻止不了社運人士的團結,但《抗融合》廣告爭議,卻令社運人士「分裂」,在網上掀起block人、unfriend潮及罵戰。
記:有觀點認為內地人,可能因成長背景而較接受中共,大量這樣的人來港會否影響港人意識形態?
陳:呢個係陳雲嘅「貢獻」,話佢哋喺文化上早被中共洗腦,用陳雲嘅金句就係「拖着中華帝國很長的身影」,我極之反對,亦好反感。如果我哋唔打開一個空間畀呢啲人呼吸,咁佢哋真係會畀蛇齋餅糭收買。泛民應該包容佢哋,我哋冇蛇齋餅糭,只有價值,可以用價值去融合佢哋。
記:近年有「左膠」一詞用以形容同情新移民、雙非的人,你承認自己是左膠嗎?應如何形容對家?
陳:我係一個左膠,一個好開心嘅左膠,我覺得左膠係保護香港嘅核心價值,批評嘅係制度,唔會針對個人。左膠其實係左翼,但常被與中共嘅「左」混為一談,最大嘅唔同係我哋係「人民左」,由下而上批評不公平嘅制度;共產黨係「國家左」,由上而下畀指示,反民主。對家就是右派,即係右膠!有名的右派都係反移民嘅,認為社會嘅問題唔係結構性、制度性嘅,係人嘅問題,係冇水準嘅移民拉低我哋嘅文化,喺澳洲、歐洲都好常見。

mailto:[email protected]

陳允中

不時有團體支持中港家庭團聚。 資料圖片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