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也是你和我? - 林夕

是他也是你和我? - 林夕

所謂慣性收視,其實是否叫惰性收視比較貼切?
習慣成自然,以看電視為兼職的觀眾,是否懶得抗命,順其自然,有甚麼就看什麼,於是你想看什麼就給什麼你看,各安天命。
你如此固執地開着電視機,懶得避開那些自覺厭煩的植入廣告,忍受無間重複的商品名字,洗你的腦,於是,你也一樣成為被販賣的商品。
因為,這一切,全賴有你:把一家人聊聊天的時間,有怨但無悔地支持那些讓你怨聲四起的節目,直到活在別人虛構的大家庭裏。大家庭沒有你這一份子,拿什麼去賣錢?別人充實了你的空閒,你裝飾了別人的業績。
遠在獅子山下時代,那首膾炙人口的歌唱着:日頭猛做,到依家輕鬆吓,食過晚飯……。對,香港從來只配飾演經濟城市,日出而作日入而不敢稍息,就只為一口安樂茶飯,難得回家裏懶在沙發上,還要求你以勤奮上進的態度閱讀電視,實在苛刻得不近人情。懶就懶,不過為鬆一鬆,不夠大眾化的娛樂,還要動腦筋,還要寫實,還嫌白天面對的現實不夠殘酷,豈非慘過上班?
但這些年來追過的節目,令你罵得如此起勁,罵到長出幾條業餘文化評論家的青筋,又不見得有多輕鬆。如果這不算犯賤,又不是出於人質情意結,那,莫非你其實不是懶,也不是為鬆一鬆,而是抓緊機會,把承受的怨氣發洩在屏幕前,以顯示你還有一腔熱血,並沒有麻木,反正你以為這種發洩,代價比你的光陰便宜,成本比上街低。
說你懶,還真是冤屈了你,簡化了現象背後的本質。慣性收視之下,忽然來一部《天與地》,立時趕走你的惰性,改變了你的習慣,你忽然勇武起來反抗,主動拿起遙控器,果斷轉台,或者奮起發現生活還有其他節目可選?那低收視的時段,你在幹嘛?
你影響力那麼大,決定了本土文化的前景,你究竟是誰?幾多歲,住哪一區?抑或,其實,是他也是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