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穿梭機在2011年退役,美國希望將太空計劃由國家主導轉型至商業營運,廣開財路之餘亦希望私人市場的競爭能促成行業百花齊放,加快研發太空科技,太空旅遊因而應運而生。目前坊間商營太空旅遊將陸續在未來兩三年啟航,縱使所費不菲,但仍鬧得熱烘烘。
太空旅遊最早追溯到2001年,初時都是靠俄羅斯「聯合號」太空船載人前往國際太空站,美國商人蒂托花了2,000萬美元(1.56億港元)遨遊太空一星期,成為首位太空旅客,不過自聯合號前年開始肩負地球與太空站之間的運輸後,就再難騰出空間,造就私營企業開拓這盤生意。
私營太空旅遊除了有助推動這門玩意平民化,更重要是可借收益發展太空科技,以及吸引富商加大對航天業的投資,同時由於旅客多是普通人,他們的經驗相信有助研究日後人類移民太空。
除了亞利桑那州的世界觀企業,西班牙太空旅遊公司Zero2Infinity早前亦發佈過類似的熱氣球太空遊,飛行高度比前者高出6,000米,預計正式載客時間較早一年,價錢亦平一半。
《蘋果》資料室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