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上市,因為要強推合夥人制度,而在香港吃了閉門羹,雖然說英美交易所均有意招手,不過觀乎近日公司不斷放風,強調對香港的依依不捨之情,相信依然心儀香港這一選項。
合夥人制度搞到上市一波三折,阿里的理由是因為要保存其賴以成功的企業文化,香港人對這件事很陌生,難怪馬雲會覺得像對牛彈琴。
虛無飄渺 量度考功夫
企業文化是一件很虛無飄渺的東西,你通常不會在股東會中聽到有股東起身問這件事,你也不會聽到財經演員分析股票時提到它。你不能說它不存在,但又好像捉不着抓不住。
有些公司從不標榜企業文化,不代表它無文化,有些高管整日把這詞彙掛在嘴邊,但問他的下屬、客戶、供應商,卻沒有人答得出所以然。有些公司確實會有很強的企業文化,但是否公司發展的關鍵,又如何量度其貢獻,可能考起不少MBA。
最近讀到一份研究,由即將來港開分校的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一位教授,聯同兩位學者所撰寫,嘗試量度企業文化與公司的業績表現、生產力、招聘人才等是否有關連。
研究首先翻查美國標普500指數內的成份股,發現85%均會在網站裏,設專頁介紹自己的企業文化,學者再將當中的熱門詞提煉,發現有八成公司均標榜創新文化,其次為誠信(Integrity)及尊重的文化。把這些熱門詞重新組合,你隨時可以自創一套頭頭是道的企業文化,甚至寫一個App來自動生成也無不可。
不過,當學者將這些企業文化詞語,去對比公司的短期及長期表現時,發現不到有任何明顯的相關性。究竟這反映企業文化與公司實質表現無關,還是網站中的宣示只是門面工夫,人有我有,當不得真?
三名學者認為值得再追問下去,他們取得了理想工作場所協會(Great Place to Work ® Institute)的非公開數據庫,這個協會每年向逾千家美國公司的員工作問卷調查,詢問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觀感,以求更準確捕捉企業文化的影響。
甘於蝕底 長遠有回報
他們發現,僱員認為管理層誠信及有品的公司,確實有助企業的表現,反映在較高的生產力、盈利能力及對求職者的吸引力,雖然管理層可能要為維持這種文化而甘於蝕底,但長遠期而言回報應可彌補。不過他們同時發現,企業一上市,其誠信程度便會下降。
當然,很多時企業文化的得失,無法計算得清楚,谷歌的「不做壞事」價值觀,最近在斯諾登爆料後又被揶揄,但同時它又因為這樣而被中國封殺;高盛逾百年來高舉的客戶第一及誠信,在金融海嘯後卻成為反面教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強調企業文化者,也可能受其連累。在急速變化的年代,企業文化可否不變應萬變,固然值得思考,應否需要為保存這套文化而要求股東放權讓利,道理就更難說得清了。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