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細良專欄:自毀程序公義 - 劉細良

劉細良專欄:自毀程序公義 - 劉細良

殖民地年代,由於屬外來政權,欠缺合法性基礎,英國人採取就地而治,維持一個利益分配秩序,當中尤以治理新界最為清楚,新界理民府以鄉紳為合作對象。英治時代最大的治術,是去政治化,將政治與社會完全分割為獨立個體,令公眾相信政府是超越社會利益集團之上,政府的決策是為了整體利益,符合程序公義,實際上當然不是如此單純。
去政治化不等如決策沒有政治考慮,只是刻意在公眾前抹去政治,就如我們熟悉的廣播道四台山,英國人將香港電台、商台、無綫電視及麗的電視集中在一條廣播道,山下即現今浸會大學逸夫校園便是英軍軍營Osborne Barracks,為甚麼?在大英帝國眾多殖民地管理中,留下了大量經驗,令他們的決策中,早已滲入政治考慮。殖民地叛亂,首要攻擊對象是電台及電視台,佔領大眾廣播,英國人當然不會隨意挑選廣播道,作為六、七十年代香港傳媒中心。但這佈局背後政治考慮,連在傳媒工作的人,也不會察覺得到。英國人在政治上的低調、成熟、目標為本,成功維持有效管治及尊重程序公義形象,即使在九十年代中英雙方公開反面後,政府還是受香港民眾支持。

官民對立危機再爆發

回歸後兩任特首,由董建華到曾蔭權,都跟隨英治時代軌迹,盡量保持政治中立形象,但可惜北京及本地親共勢力,急不及待要將中立形象改變。他們不明白英治時代成功管治秘訣,在於去政治化。北京及親共勢力反而逼特區政府再政治化,因此才有曾蔭權「親疏有別」之說。此舉無疑自毀長城,令公眾開始從政治角度去看待政府決策,自此政府決策之公信力也大受削弱。同時由於香港政治體制落後,北京又拒絕政黨執政,整個特區建制政治力量薄弱,結果陷入捱打局面。
梁振英上台後,更毫不掩飾政治掛帥,甚至擺出「敢於鬥爭」的姿態,背後相信與2003年廿三條立法失敗有關。在去年初特首選舉白熱化時,唐英年便指03年行政會議討論商台續牌時,梁振英提出續三年以懲罰商台。新特首政治掛帥及鬥爭心態,早已深入民心,市民總認為政府決策背後有隱藏的議程,有不可告人目的,在此背景下,反國民教育已經是警號,殊不知一年後仍沒有吸取教訓,又再一次發生電視台發牌事件。就算沒有外洩文件,公眾也不會相信發牌沒有政治考慮。實在很難理解政府可以這樣草率馬虎,當作出決定後,任由事件惡化。
政府可能誤判市民對王維基支持力有限,不必理會,但事情發展正在升溫,由反媒體霸權,逐步變成反政治干預、反親疏有別、捍衞程序公義核心價值等方向發展,看來特區政府又陷入另一次官民對立旳危機之中。

劉細良

足本收睇《亂噏24》x 陳慧琳;之後有請搞笑孖寶鄭中基谷德昭玩轉再玩轉!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