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共政府的發牌偽術(自由撰稿人 陸炳峰) - 陸炳峰

港共政府的發牌偽術
(自由撰稿人 陸炳峰) - 陸炳峰

當局新免費電視牌照發放的決定,政治篩選意圖昭然若揭,由不得蘇錦樑如何賣力否認。但筆者認為,若只是理解為港共政權的政治篩選僅僅是在於把一般被視為「不聽話」的王維基篩走,則未免太過簡單地去解讀港共當局久經深思熟慮的媒體操控計劃。雖然王維基旗下的香港電視親建制色彩沒那麼濃厚,但是王亦絕對不是建制的反抗者,沒有任何迹象顯示他的和他旗下的港視欲成為與港共政府乃至北京政權唱反調的「敵台」。當局今次刻意杯葛港視,箇中的盤算並非單純針對電視經營者當下的政治立場以及政治上的可靠性。事實上,基於市場競爭的需要,新的免費電視台由於缺乏慣性收視,若果在節目風格上不能夠和現有的兩個「維穩台」、「事旦台」形成強烈差別的話,如何吸引觀眾和廣告商?所以,不管經營者本身的政治立場如何,若新免費電視台要生存,那它就必定不能走「維穩」和「事旦」這些已經被觀眾所厭惡和唾棄的路線,這是被市場的法則所決定的,而不是個人意志可以左右,任何違反市場競爭的行為,都不可能生存。這也是為甚麼學者和市民都普遍期盼政府加發牌照,引入競爭的核心原因。
有競爭的市場無疑有利於廣大市民的娛樂生活,也更有利於社會輿論的多元健康發展。市民翹首以待能夠看上質素更高的本土原創電視節目,也十分期盼電視螢幕能夠重現一如九十年代初政論節目《龍門陣》熱播時,各名嘴口若懸河、針鋒相對的經典場面。但事實上悲哀的是,多元自由的輿論空間偏偏是九七後香港當權者的大忌。因為這意味着傳媒是不受控的,而它們就同時意味着對建制的挑戰。免費電視作為是一種能夠同時放送視像和聲音而又接受簡便的傳播媒介,其公眾影響力迄今為止仍是報紙、雜誌甚至互聯網所不能比擬。因此,若香港的免費電視一旦打破一台獨大的寡頭局面,當局無疑就失去了一個影響力強大而又受控的輿論工具,這樣的局面顯然就是揚言要打輿論戰的港共政府所極不樂見的。
但無可奈何的是,基於社會不斷高漲和呼聲和民意壓力,數年前已經許諾下的新免費電視牌照又到了不得不發放的尷尬局面。理論上,免費電視市場一旦引入競爭,那麼電視傳媒便不會再「聽政府支笛」。但是當我們回歸現實時又會發現,這裏說的競爭,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便是公平的競爭,一如在運動比賽中選手必須按性別、體重等因素分組進行比賽。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確保同一賽場內各競爭者的基礎條件不會出現太大的差別。同理,在免費電視市場裏,若新競爭者在資金、人才、硬件等因素上和現有的兩台差別極度懸殊的話,預期的競爭場面將很難出現。因為新的競爭者根本立足未穩,更遑論要去挑戰對手。
還看向政府入紙申請牌照的三家電視台──有線的奇妙電視、電盈的香港電視娛樂和王維基的香港電視網絡,其中香港電視網絡已預備興建自家廠房的地皮,以及早前向無綫及亞視大量挖角以儲備演藝人才,到今年年初更加在網上發表部份已拍攝好劇集的花絮片段,相比之下另外兩名申請者均未見任何「大動作」。
由此,行政會議故意讓兩家「無心戀戰」且缺乏節目製作資源的電視台獲得牌照,而扼殺唯一具有能力、即時威脅無綫亞視的香港電視,背後的殺機就不言而喻:奇妙和電視娛樂自身條件太弱,不足以對現有的兩家電視台特別是錢財厚、人才多的無綫構成實質威脅。這樣一來開放牌照的門面工夫算是交了功課,而又不會打破免費電視一台獨大的寡頭局面,以繼續維持電視傳媒的發展受控,不超越港共政府的政治承受範圍。
此外,筆者認為更加致命的一項盤算,在於是次行政會議雖發放了牌照,卻沒有開放免費電視的大氣電波頻譜。這樣一來兩家新免費台就不得不使用有線系統(例如光纖電纜)來傳輸訊號,而觀眾亦必須安裝附加設備(如機頂盒)方可收看新頻道。這樣的安排嚴重局限了新免費電視台的覆蓋範圍,對於兩家製作資源並不見得太充裕的營運商來說,不能利用大氣電波放送節目,無疑對其發展雪上加霜。
在種種不利的條件下,不排除最壞的情況就是兩個條件弱勢的新競爭者在經歷苦戰後,仍無法撼動無綫的獨大地位,而在無法得到盈利的情況下不得不被迫離場。如此一來,政府屆時便可以大安旨意收回兩個免費電視牌照,把一切打回原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港共政府是次發放免費電視牌照的決策,除了不公不義之外,還再一次向市民展示其腹黑的發牌偽術。
有個充滿偽術細胞的政府,不能不說是香港市民的莫大悲哀。

陸炳峰
自由撰稿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