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無日無之的中港矛盾,既可以是「暴發戶遇上破落戶」,更可以是「新發財碰到舊王孫」,甚至可以是「集權主義衝擊自由主義」。在這樣的一種儼如冰火五重天的武打背景下,梁振英昨日一臉嚴肅讀台辭,指有人長期炒作,小事化大,誇大中港矛盾,公開發表歧視內地人及排外言論……
梁振英的台辭,與早前官媒的「新香港人」論頗有相遙呼應之效。
《人民日報海外版》10月9日發表文章,標題是〈香港發展需要「新香港人」〉,副題是「勤打拼落地生根 佔資源也增能量」,署名「本報記者李煒娜」,並強調是「記者觀察」。全文一千六百多字,但重點其實主要有兩段,兩段都是引述,一段關於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另外一段關於前特首曾蔭權。
〈新香港人〉指出:「內地新移民的構成其實已發生了變化。如林鄭月娥所言,新來港人士的學歷在過去10年整體有所上升,有14%是大專或以上學歷,他們大部份是自食其力,不依賴社會援助。他們中的佼佼者在香港落地生根,成為融入香港社會的新精英。」
由此路進,意思就是,回歸以來,內地新移民實屬「新香港人」,他們大部份都可以自食其力,「為補充香港的勞動力發揮重要的作用」(注意:事實是否如此是另一回事);小部份更可以成為「新精英」,正是「越來越多的內地精英來到香港書寫人生傳奇」。總之,就如林鄭月娥所言,「為香港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重申:事實是否如此是另一回事)。
以上就是〈新香港人〉所刻劃的「新香港人」,他們不但不是香港的負累,反而可以「促進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林鄭月娥語)。
所以,先到一步的「舊香港人」不但要接受「新香港人」,甚至要做「新香港人」。
好了,這個時候,就請出「未敢翻身已碰頭」的前特首曾蔭權。
〈新香港人〉如是說:「早在2007年,時任香港特首的曾蔭權曾在施政報告中呼籲港人要做一個『新香港人』,擺脫『小島』心態,站在整個國家發展的角度看問題。」
翻查《2007─08施政報告》,引言部份第5段就提到:「未來五年香港人要展示新時代精神,要進一步裝備好自己,推動新時代發展,做一個新香港人。」至於甚麼是「新香港人」,要到結語部份才有闡析。
先是提出問題:「回歸後香港人也一度出現了身份迷惑,不斷質問自己:究竟香港應往何處去?香港人是甚麼人?」(第125段)
繼而指出定位:「我認為要走出困惑,必須從國家的將來看香港,為自己作出正確定位。」(第126段)
終而拋出答案:「我們要用整個國家的視野去看香港,從這個高度去看香港,我們才會看得見未來。」(第127段)
不過,必須強調,曾蔭權所講的「新香港人」並非《人民日報海外版》所講的「新香港人」。
曾蔭權所講的「新香港人」,仍是一個竭力在中西夾縫中謀出路的香港人,分別只是中國形勢比人強,香港人必須引入多些「中國元素」,是以他才會說:「今後十年,香港仍然是一個平衡、多元、穩定、進步的城市。我們既有自由市場規律,又講求企業社會責任;既有現代化價值觀,又有傳統家庭核心價值;既有民主政治,又不會犧牲社會秩序與管治質素;既追求經濟增長,亦關注環境文化保育;既有個人自由、多元思想,亦有民族國家觀念;既是中國城市,也是全球城市。香港必將繼續為國家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也將為保持香港自身的長期繁榮穩定和發展,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第126段)
曾蔭權畢竟是個飲西方文化奶大的香港仔,所以到了《施政報告》的最後一段還是露了底,說:「我們將會迎來另一個更光輝的黃金十年:香港進步成為更耀目的全球城巿。」(第130段)
簡言之,曾蔭權所講的「新香港人」,可算是一個「有國際視野的中國香港人」,而《人民日報海外版》所講的「新香港人」,則恐怕是一個「有大陸眼界的香港中國人」,表面大同,實則大異(順便一提,曾蔭權在該份《施政報告》中只是說「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二次大戰之後大量移民湧來這個小島,以一種『搵食』的心態,掙扎求存」〔第124段〕,並沒有明言要香港人「擺脫『小島』心態」)。
而與〈新香港人〉異曲同工的作品,其實是特首梁振英的「十.一致辭」。他在致辭最後部份煞有介事的強調:「世界在變化,中國在前進,香港要主動和積極面對新的合作和競爭環境,要尋找新的功能定位,要發揮新的作用,作為中國公民,我們要與全國人民一起,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也為香港的繁榮穩定貢獻力量。」
根據梁振英的說法,香港人「新的功能定位」,就是要做「中國公民」,並且「要與全國人民一起」。這,恐怕才是「舊香港人」之所以能夠順利過渡為「新香港人」的關鍵。如此,就不再存在新舊香港人的矛盾,以至不再存在中港矛盾,因為,到時,香港已不再是香港,香港人已不再香港人。
蒙啟明
自由撰稿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