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落難闊太 織出錦繡路

BIG SPENDER:
落難闊太 織出錦繡路

上天關了門,或許會為你開一扇窗。若這扇窗未開好而你又受不了,最好還是自己動手。

王月要前半生,是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台灣少奶奶,閒時學畫、無聊賞瓷,好茶道、香道,是個專業玩家,更是個無寶不落的茶壺收藏家。34歲那年,丈夫生意失敗,沉重負債逼她揮別闊太生活,復要變賣藏品維持生計。

沒有工作經驗的她毅然走出廳堂,從街邊小攤檔替人繫繩結開始,誤打誤撞織出了事業,化解了家庭危機。廿年開來,她的珠寶作品不時現身於國際珠寶展,七成買家視為藝術品收藏。06年,更與王雪紅等,登上《中國婦女報》全球華裔財智女性風雲榜。

「彈珠往往是跌得最低,才能反彈得更高。」王月要摸着手上那顆渾圓、紅中泛綠的老碧璽如是說:「所以人要圓潤有彈性。」

寧願在寶馬哭?還是在單車上笑?在吊金龜掛帥的勢利廿一世紀,王月要的故事,提供了別的選擇。

記者:鄭天儀 攝影:𤏸偉傑

「彷彿是一串斷了線的珍珠,散落一地、無從拾掇……」王月要白頭宮女說往事,提到當年家庭巨變一幕,感慨萬千。
初見王月要,感覺她像工筆國畫走出來的古典仕女,頭上插着自製髮簪,身穿華服,坐在太師椅上,專注地示範打中國結,側面有六成似賭王四太梁安琪。當她站起來,下身卻是型格的低襠褲配短靴,活脫脫是個中西文化衝擊的「人肉平台」。
王月要的首飾作品,用上翡翠、珊瑚、琥珀、水晶、白玉、蛋白石等等天然石材,綴以中國結演繹成故事,她擅長由傳統中找靈感,以古典圖案為根基,近年再結合現代的鑲嵌技術賦予彩石靈魂,為作品「增值」,動輒賣十數萬甚至上百萬港元,近年玉石材料被熱炒、人工貴令成本大增,她作品價值也水漲船高。「早陣子內地熱播《甄嬛傳》,我的紅珊瑚牡丹首飾即被搶購,越誇張越受歡迎。」王月要說。
她的作品浮誇中不失優雅,每件作品都有個詩意的名稱和寓意。
一條由兩件翡翠組成的項鏈,翠綠的荷葉上是兩隻鮮活的蟹,以繩結織出了一個魚網,連接偌大的玉葫蘆,代表豐收。王月要為作品撰了詩:「深秋,是菊花飄香,蟹脂肥美的季節。湖中漁帆點點,一撒網、一收網,紅蟹滿漁船。」另一件項鏈用上紅紅綠綠的碧璽,最下面的吊墜是多條游魚,上面的繩結穿上三隻玉蝴蝶。伊人又詩興大發:「嶙峋奇岩怪石,魚游煙波江上。」她作品題材由大漠草原、福爾摩莎島、農村的豬舍到漁民家中都有,其中一件作品掛上多條小玉魚,原來靈感來自柳岸漁人之家,屋外掛滿魚的豐收情景。原本冷冰冰的玉石材料,王月要拿在手上總會加上聯想和靈巧的中國結,把它變為有故事靈性之物。「我對繩結是一竅不通,沒有受專業訓練,三個結走天涯。」

王月要一直認為鸚鵡與鳳凰神似,尾羽乙彩皆斑斕。此作是她早年的作品,她還作詩:「浮雲捲成千堆雪,鳳凰于飛在林梢。」詩意和畫意是她作品的兩大特點。

【旗袍系列】 旗袍在王月要眼中,是女人最性感最自信的代名詞,近年創作了旗袍系列珠寶作品,以鑽石和鳳凰比喻現今女性的珍貴地位。

【鸚鵡系列】 王月要認為鸚鵡會講話,故能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也是愛情鳥。她創作了不少造型一對對的大小鸚鵡。「可以是夫妻、母女關係,是親密關係的投射。」

賣藏品如賣仔

1959年生於台灣彰化農家的王月要,商科學校畢業後便嫁予做貿易的丈夫,相夫教子,閒時有收藏茶壺的雅好,家中曾擁有三四百隻茶壺,鑑於自己、丈夫和大兒子都肖豬,也收藏豬造型的擺設與藝術品。
1992年,家逢巨變,丈夫貿易生意失敗,欠下巨債,她被迫賣藏品還債。
「就像賣仔,每賣一個總是心揪着痛一下,許久後才能轉念,學習『捨得』,要捨才能得。現在,我對身外物看得很開。」眼前的她,一臉豁達。
那時,她想到把壺蓋與壺身用繩結編起來更雅致,應該能賣得更高價,於是學起中國結來,想不到意外地發現自己的設計天份。有街坊拿家中的舊玉珮請她編結,她自己也買一些材料來編,慢慢受到賞識。後來她更開了小店「拾錦窩」,扛起供養兩個兒子和替丈夫還債的重擔。
穿到指頭疼痛、徹夜不眠,王月要不是沒有想放棄的,當時有位養育腦麻痹女兒的母親跟她說:「你的挫折是一時,我的痛苦卻是一世。」震撼她心,讓她決定堅持下來與丈夫共患難。
由賢內助變成女強人,王月要足足花了十多年替丈夫還清債項,幾年前才正式成為自由人。「我落難時說過,在哪裏跌倒在哪裏爬起來,我們租了11年的房子、賣了車子,現在全部給買回來。」當初脫手的百多個茶壺,能買回的她都盡量把「兒子」贖回。

【猴雀嬉戲】 王月要愛中國式流蘇,認為很有生命力,以鑽石和白金打造的飛鳥和頑猴,配上翡翠石山,生趣滿溢。

【黃玉達摩】 在國際場合飽受外國人白眼,嘲諷「中國結是低等貨」,反而激勵王月要鑽研金工鑲嵌技藝的比例,把檔次提高,她的繩結作品已越來越少見,但創作靈感卻越來越廣,例如這個黃玉達摩對她而言是新嘗試。

編繩結解心結

繩結解心結,王月要賺了錢還賺到過百個學生,當中有七旬的退休老先生,也有十來歲憧憬創業的少女。不少人稱受到王月要作品或故事打動而轉行投身珠寶設計,甚至成為收藏家,部份更是專業人士和台灣名人。「近年大的國際品牌像卡地亞和Tiffany等高級珠寶都刮起中國風,我的藏家年紀群也由40-50歲,降至18-19歲。」
王月要自封為藝術家,毫不推搪,談到成功她指最重要是跟時代走而不失自我。創業首五年她都是以繩結為主,之後十五年她把金工鑲鑽技藝摻進作品中,把檔次提高。「在國際場合,中國結不受重視,被認為是低廉品。」她的作品曾飽受嘲諷,卻激勵她鑽研金工鑲嵌工藝,現在90%的作品都是金工打造,編繩的部份已很少見,事業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是在北京開了旗艦店。「畢竟藏家再喜歡也會考慮實質價值,像買古董、字畫一樣,不求升值至少要保值,買珠寶亦然,不只是佩戴般純粹。」
王月要的創作已變成商業行為,但她還是視為「情感的交易」。每次參加國際珠寶展,她除視之為做生意的機會,更如藝術展般用心策展,「希望透過中國珠寶令人感受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

【珍翠觀音】 這觀音的材質翡翠、白金和鑽石。王月要認為懸壺濟世大慈大悲的翡翠觀音,將千千萬萬個平安的祝福裝在大大小小的葫蘆裏,在廟堂裏慈祥莊嚴的為世人祈福,兩行對聯還刻上字。

台灣藝人龍君兒(右二)與她的兩位女兒也是王月要的粉絲。

【金龍彩鳳】 王月要的創作靈感來自多方面,像這金龍彩鳳,騰雲駕霧,樂遊其中。作品除了玉石材料,早年她還用上苗銀和各種民間小玩意等,令作品充滿民族色彩,蘊藏有文化精粹和內涵。

愛壺及茶

一般人眼中的闊太,是滿身名牌的購物達人。王月要這位另類闊太,一樣的瘋狂購物不饒人,但買的都是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東西。
「從小我就喜歡古老的東西,如老銀器、爛銅爛鐵,我從不買珍珠,連鑽石都不欣賞。」最先讓她愛上是茶壺,為了茶壺再愛上喝茶,宜興茶壺、紫砂,只要喜歡她就拿下,有次開車經過一家茶葉店,看上了一只非賣品茶壺,王月要愛得要死了,竟然出動三寸不爛之舌花上兩個多小時說服店主割愛,花費多少她說不欲提。
自小待在鄉間農村,王月要看山看田看自然景象長大,家裏沒有電視,要跑到大戶人家看,與其他小孩不同是:別人的孩子對電視畫面目不轉睛,她卻虎視眈眈人家房內雕工精細的古老大床,驚嘆工匠何以能將龍呀、鳯呀通通立體展現。電視節目不吸引,惟有粵劇、舞台劇等勾住她魂魄,讓她注目的卻不是劇情而是華服,天生愛美愛得毫無餘地,她說是上帝把創意基因注到她骨髓裏去:「工匠與藝術家的分別在於生活理念和體會,能夠透過作品表現出來。」

王月要昔日在各地搜購得來的茶壺收藏,就在經濟低潮時拿去賣掉換錢還債,王月要嘆句:「賣壺如賣仔,每賣一個心痛一下。」

足本收睇《亂噏24》x 甄子丹;天后潮媽陳慧琳接力登場!
周一至周五《亂噏24》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