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西區的津貼小學聖安多尼學校,藉便服日舉行籌款活動,學生須捐最少500元才可穿便服上學,並可與校長共晉午餐、拍照留念、享用教師親手炮製的美食;捐款不足500元者不能參與。有家長質疑會產生標籤效應,狠批學校教壞細路、製造階級觀念。經本報查詢後,該校昨晚急急更改規定。
記者:龔蕙芝 梁御和
該校計劃籌款30萬元翻新圖書館,前日向家長發通告指,捐款500元或以上的學生,可參加下月6日的「便服日」,可穿便服上學,並參與「與馬校長有個約會」的午膳活動,享用「多位老師親手炮製的美食」,並可與校長和老師拍照留念、獲得紀念筆袋。此外,捐款500元或以上,可獲頒感謝狀;捐款100元以上,只獲收據。
家長為子女面子焗捐
活動另設「平均學生捐款最多班別」及「最高個人捐款榮譽」獎,得獎學生會接受訪問,並將家長名字刊登在學校刊物內。
學校通告上的捐款金額,選項由500元起,另有800、1,800、3,500元及其他。
「根本就係逼家長捐錢,我哋只係基層家庭,要捐500蚊梗係嫌多,但捐唔夠又驚個仔俾同學笑!」家長吳太怒指,學校有心以服裝辨識學生有否捐款,如小學生見其他同學與校長食飯,自己則要穿校服、食飯盒,一定會感到自卑;「同埋係唔係我捐50蚊就唔使感謝?完全係製造階級觀念!」
另一家長馮先生亦指活動「教壞細路仔」,設立獎項會令兒童有錯誤價值觀,「覺得捐得多就好光彩,(同學間)會有比較心」。
該校校長馬嘉健解釋指,希望以「獎勵」鼓勵同學參加活動,「以往同學交齊功課都可以同我食飯,今次籌款都係一樣」;而捐500元才可參與午餐的決定,是因為學校需控制參與人數,絕無標籤效應。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冇錢捐就會同其他同學有區分」,會出現標籤效應;籌款活動在教育界相當普遍,建議主辦者參考其他學校的做法,避免對學生有不良影響。
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葉成標表示,該校屬慈幼會管理;但原則上,學校應避免過份標榜金錢來籌款,例如有教區學校辦籌款活動時,曾有老師自行出錢贊助貧困學生,這更能體現天主教辦學的「關注弱勢」宗旨。
接受訪問後取消規定
聖安多尼學校昨日接受傳媒訪問之後,晚上即刻宣佈取消多項規定,便服日改為全校學生參與,不論有否捐款;並且取消籌款獎項及訪問,而當日的午膳,校長和老師亦會改到各課室與全校同學分享食物。
教育局指,學校籌款毋須向該局申請,但須確保學生的捐獻出於自願,學校亦不應建議捐款額。
足本收睇《亂噏24》x 甄子丹;天后潮媽陳慧琳接力登場!
周一至周五《亂噏24》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