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黎明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年特使」身份,成為首位接受美國CNN有線電視頻道訪問的香港藝人,轟動一時。今日,港女當街怒摑跪地男友,已足以成為英國《每日郵報》新聞人物。這樁小事有何新聞價值?是對中國的一種軟性政治攻擊?
記者:陳芷慧
攝影:黃子偉、陳芷慧、蔡家輝
當街怒摑跪地男友,登上港聞頭版實不為過。想不到,如此彈丸之地發生的小事,外國媒體竟有報道。自互聯網普及,網上新聞給西方媒體無盡空間,報道國外軟性新聞。在八十年代,傳統報業還有賴實際賣紙銷量為生,這類花邊新聞想佔一小格也難,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應用教授黃俊東說:「八九十年代外國傳媒甚少報道中國或香港新聞,1984年我往英國讀書,一年想找一單香港新聞也難,政治新聞都只報道中英會談及1997香港回歸兩宗新聞。」時移世易,中國現躋身列強之位,外國媒體如《紐約時報》已成立中文網站報道更多中國新聞,西方傳媒連花邊新聞也報道,如2008年陳冠希與女星的淫照事件,西方傳媒將之與名媛Paris Hilton的性愛視頻作比對,諷刺港人的封閉思想。不禁問,這些軟性新聞對外國人來說,究竟新聞性何在?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說:「自從中國成為經濟強國,歐美世界除了關注中國政府管治手法之外,也會想知道究竟中國人是怎樣?香港人又如何?」
標題種族歧視
請留意,《每日郵報》是這樣報道港女怒摑男友事件的:「A cheater's punishment, Chinese style:Faithless boyfriend forced to kneel in the street while furious woman slapped him」,意即「不忠者之懲罰,中國風格:不忠男友被罰當街下跪、惡女友掌摑。」甚麼是中國風格?一頭霧水!還用上「Chinese style」這字眼,刪去這字眼絕不會略去事件重點,這標題是否反映該報編輯嚴重地種族歧視?
黃說:「報道不能以偏概全,這字眼反映該媒體思想落後。」自我安慰,「中國風格」會否指李小龍武藝?「不會。『中國風格』這字眼絕對負面,源於帝國主義時期,歐美對中國體罰、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印象,港女怒摑男友事件激發起他們對中國這種潛藏想法。」這侮辱性寫法,加以過往外國傳媒習慣報道內地遊客失儀,這是否一種政治報復?經濟上勝不了中國,就作這般的軟性攻擊?黃俊東:「是部份動機。自由行在各地不斷買樓,抬起樓價,不但港人,連歐美都發怨言,加上內地人不雅行為,令人髮指。」我嘗試透過電郵查詢《每日郵報》,及至截稿前,對方沒有就標題歧視問題作出回應,陳家洛補充:「由帝國主義時代開始,歐美就以文明國家拯救封建中國的高姿態,掩飾列強侵華真正目的。今日,西方關注中國人權,除了因為他們信奉的理念,亦是政治角力,希望中國改變成為民主政制。新聞界亦常見軟性攻擊報道,原因有二,分別憂慮中國壯大及恐懼中國文化造成歐美社會矛盾。暫時,大眾對這方面的憂慮未普及,傳媒只透過新聞提醒,中國管治文化仍落後。」
足本收睇《亂噏24》x 甄子丹;天后潮媽陳慧琳接力登場!
周一至周五《亂噏24》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