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談判曾累港元大瀉

中英談判曾累港元大瀉

【聯匯由來】
香港開埠以來,港元自銀本位制,至先後與英鎊及美元掛鈎,後再因有關貨幣轉弱而進展至自由浮動匯率。至1983年,因中英就香港主權問題談判一直未有結果,觸發對港元的信心危機,港元匯價大跌。為解決危機,港元再度與美元掛鈎,並一直沿用至今。

97年大鱷狙擊未吹甩聯匯

根據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昨日發表的文章載道,當時港元匯價自1983年初的6.5港元兌1美元,貶值至約10港元兌1美元。為穩定金融體系,時任財政司彭勵治遂於83年10月宣佈,以7.8港元兌1美元的匯價,回復港元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當時有份協助制訂聯匯的,尚有早前離世的利國偉爵士。
聯匯制度正式實施之後,經過多次的考驗,當中最重要一役為97、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國際炒家索羅斯等大鱷,狙擊包括港元在內等亞洲貨幣,當時泰銖因而放棄聯繫匯率,後期更大幅貶值。
當時金管局為遏制有關行動,曾挾高隔夜拆息至280厘;後來政府更入巿逾千億「打大鱷」,事後金管局推出七招優化聯匯制度措施。
至2005年,受美元疲弱及人民幣升值預期影響,資金大量流入本港,金管局再推三招優化聯匯,形成目前港元兌美元上下限介乎7.75至7.85之間的局面。

足本收睇《亂噏24》x 甄子丹;天后潮媽陳慧琳接力登場!
周一至周五《亂噏24》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