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此為4月底同名系列連載的續篇,將於今日起一連四天刊出。
「搏殺」和iBanker和這兩個字好像分不開,iBanker作風就是搏殺,我好像未遇過準時六點下班的iBanker。搏殺氣氛是由環境造成,投行團隊成員全是精英,好處是,市況逆轉可較輕身地捱過淡市。「人多好辦事」在投行不大適用,三幾個好打得的iBanker可處理很多事情,多人反而阻手阻腳,而且分花紅予「渣」人,會製造iBanker嚴重心理不平衡。團隊成員數目不多,負責事情又多又急,樹大遮陰情況不容易出現。
iBanker工作大都帶時間性,負責的項目一定有預設時間表,時間表中有不同里程碑,節奏緊湊。關於時間表唯一可肯定的,是會變,通常是變急,原本下星期要完成的事,忽然變成明早要做好。「突發」對iBanker來說,是多餘,當突發事情不停出現,突發不再是突發。iBanker和客戶開會至下午七時,客戶筋疲力竭回家,iBanker的工作才剛開始,回辦公室解決開會談過的一大堆問題。客觀上,iBanker應該很忙。
忙是一種壓力,怎應付壓力,因人而異。有些人處理得很好,在公在私也能保持身心舒暢,有些人應付不來,我的觀察是,iBanker屬後者居多。首先要指出,iBanker不能妥善處理壓力,問題不是iBanker心理質素低,而是須面對的壓力太大,這是對手太強的問題。不能妥善處理壓力的後果可以很嚴重,除了影響工作表現,也影響家庭和整體生活。
我有想過,娛樂圈男女感情生活混亂,很大程度可能跟客觀環境有關。活在公眾視線下,明星表面風光,內裏其實孤獨,他們面對的壓力,其他人很難想像,最能了解這種壓力的人,是其他明星。明星的工作時間跟平常人不同,一段時間很聚焦地搏殺,終於停下來休息,望吓錶,是凌晨三點。一個團隊日夜困獸鬥,只得互相扶持,日久生情是正常事。iBanker生活環境跟明星分別不大,混亂私生活同樣是投行指定風景。
雷曼前CFO 放假只懂睡覺
最近我在報上看到一個震撼故事,是關於iBanker的壓力,由當事人親自道出。2008年雷曼爆煲是一個沒有人預料到的意外,雷曼曾經風光過,忽然倒下來,臨死前經過垂死掙扎,過程中有一個人扮演重要角色,是前CFO艾嘉倫(Erin Callan)。一個40出頭的女性,爬到投行最高層,她曾經奪目耀眼。
那時候,雷曼CEO被指傲慢和懶散,掌握不到實際情況,財經界認定他為罪魁禍首。艾嘉倫在這段時候不停站在台前,一度是華爾街曝光率最高的iBanker,財經界對她的表現,評價不俗,起碼認為她有努力為雷曼奔走。我看過一套以雷曼爆煲為題的電影,艾嘉倫的角色不算是反派,其他雷曼人卻被描繪為壞蛋。雷曼爆煲後,大部份雷曼人都在華爾街找到工作,惟獨是艾嘉倫消失了,沒有人知道這幾年她在哪裏。
今年3月,艾嘉倫在《紐約時報》評論版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Is There Life After Work?」,激起千重浪,引發大量討論。艾嘉倫公開提出一個iBanker不多談的問題,刺痛天下iBanker心深處。由一個過來人親口說出,特別有力。文章開首,艾嘉倫回憶她任iBanker全盛時期,她和前夫出席公司派對,一名同事見艾嘉倫日理萬機,並且時刻充滿幹勁,問前夫她周末節目一定包括划艇、攀石或跑馬拉松等劇烈運動。前夫答,都不是,她瞓覺。艾嘉倫感嘆,這是千真萬確,她周末充電,為了未來一周工作搏殺。星期一至五搏殺,周末瞓覺,iBanker這是你的生活嗎?
Work-life balance對艾嘉倫這類iBanker來說,是一個笑話,因為她從沒嘗試平衡,她的生活就是工作。由張開眼到瞓着,她一秒不離開黑莓。回望半生,艾嘉倫後悔不已,她覺得走錯了路,或者,她不需要這樣走這條路。埋頭搏殺20年,然後用之後20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不算是平衡。雷曼倒閉是分水嶺,艾嘉倫要好好過餘下生命,工作不可能是她生活的全部。
艾嘉倫回憶,她不是一開始便立志全心投入工作,搏殺態度靜悄悄地爬進她的生活,然後一步步佔領她的生命。起初時候,她星期日晚用半小時準備未來一周工作,然後變成幾個小時,work-life界線由模糊變成崩潰,直至工作完全吞食了艾嘉倫。
工作生活失衡 成功中求快感
工作具有令人陶醉作用,特別當工作製造成功感覺。iBanker用心做好一單刁,過程中過五關斬六將,克服無數困難,最終獲得成功,的確令人產生強烈興奮感覺。成功很容易令iBanker產生幻覺,以為成功等於快樂。幻覺形成後,iBanker像在一步「成功跑步機」上跑步,iBanker不能停下一刻腳步,跑步機越跑越快,iBanker從不停追逐成功中,獲得快感。
當成功被認定等於快樂,艾嘉倫把事業當作她的人生重心,所有事情都以事業為依歸。艾嘉倫感到最自在、最安全、最舒服的環境,是工作。工作以外,她像迷失自己。一個這麼聰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這種所謂平衡,是自欺欺人,但那時候她陶醉於工作上的成就,她選擇不以理性對待平衡。成功當然不等於快樂,一時間的成功或者把一些應該要出現的不快樂事情推遲,但這些事情不會消失,只會累積起來。極端專注工作,一定會製造不快樂,經過一段時間累積,始終會爆發。
艾嘉倫頭也不回地遠離華爾街,她寫這篇文章前,沒有人知道這幾年她在做甚麼。據她自己透露,她離婚後再婚,以另一種態度生活,把精力投入關心現任丈夫和身邊的人。艾嘉倫47歲,她後悔沒生兒女,知道失去的東西就是失去了。以前人家羡慕她事業成功,她現在覺得才剛開始學習管理自己人生。有傳媒指,艾嘉倫現居於佛羅里達州,跟現職消防員的中學男友結婚,過着簡單生活。
搏殺廿載 金錢難補償損失
我在iBanker的生涯中,認識不少艾嘉倫,或者我也曾經是艾嘉倫。人在江湖,iBanker不會覺得搏殺是一種問題,反而說服自己,今日搏殺會帶來明日享受。艾嘉倫最震撼的一句活,是搏殺20年,然後用另外20年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不是平衡。搏殺20年失去的東西,有很多寶貴至金錢買不到。
iBanker懂得計算,但不懂得處理平衡,因為身邊所有人都是這樣做。20年前,我參觀一個美國19世紀南北戰爭戰場,當地導遊在現場解說戰役細節,特別傳神。有人問,南北戰爭出現很多「送死」場面,即是軍人明知敵方佔有利位置,正面進擊等於送死,軍人仍昂然踏步,何來這種超越正常的勇氣?導遊說,很多時這種場面是一排排軍人送死,勇氣來自身邊戰友。有戰友相伴,死也不算一回事。
我在想,我有否認識很懂得平衡的iBanker?我想不到,因為搏殺是iBanker接受的正常狀態。當所有人接受一件事,不論這件事多麼不合理,參與者會跟隨既定狀態做下去。成功製造快樂,快樂的人做事特別得心應手,這是一個循環。在成功變快樂的循環,iBanker活得精采,願意在快樂中主動抽身而退,我聞所未聞。因此,成功iBanker的必然代價是失去生活平衡。
諷刺地,追不上這部搏殺列車的iBanker,代價是上不了車,收穫是可能嘗試到生活平衡的滋味。艾嘉倫因為雷曼爆煲,非自願地下車,但發現下車後所見的風光竟是如此美麗。
(續篇四之一)
蔡東豪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