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容永祺愛錢幣更愛畫

BIG SPENDER:
容永祺愛錢幣更愛畫

近年古錢幣、舊紙鈔都掀起炒風熱潮,香港布約翰2013年春季拍賣會上,一張1970年的有利銀行100港元紙鈔,編號全部都是「7」,成交價達20萬元。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長容永祺也收藏了有利銀行紙鈔,惟他專誠為訪問而來的朋友,卻笑說紙鈔最多值一萬元,但看得出他從沒有在意過錢幣的升值潛力,只是每一個硬幣、每一張紙鈔均會勾起他的成長片段。他買心頭好從來不會大量花費,只有懸掛在家中客廳的畫作,才不會吝嗇金錢,今年8月便花了共50萬元從荷蘭梵高博物館訂購兩幅以3D技術印刷的《豐收》和《雷雨雲下的麥田》,往烏克蘭旅行時又購買當地名家畫作,銳意將新畫作掛滿家中。

記者:冉藹莉

攝影:麥永健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一個不同年份的錢幣,都能代表着它的歷史故事。」容永祺攞起一個個不同年份的錢幣,說起他認識的歷史故事,1895年中日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1900年的八國聯軍、1905年的日俄戰爭……他是一個喜歡歷史的人,更自稱以前中學讀書時最高分就是歷史課,容永祺深思熟慮地說:「以古為鑑,錢幣可以想起歷代的政治得失,政治、經濟、社會都好有啟發,令到我更愛自己的國家,尤其是100年前的滿清,中國太過弱。」身為全國政協委員,也不斷強調自己的愛國精神。

從小儲起 一幣一故事

他拿出一個懷舊的長方形糖果鐵盒,裏面放滿外國錢幣,有日本、巴西、英國等地,全部都是他在八歲的時候從垃圾桶執回來,「以前我跟着媽媽到九龍城做鐘點工人,幫人洗衫煮飯,見到主人把去完旅行的散銀丟去,我便一個一個執回來。」從這一刻起,他便產生了對錢幣的興趣。
到小學五、六年班,他聽到硬幣不會再鑄造英女皇父親佐治六世的「男人頭」硬幣,即將換上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的肖像,他連食飯也要慳着,將「男人頭」儲起來,「以前一蚊食晏,叉燒飯五毫子我都不吃,隨便在街邊吃炸魚蛋、煎釀三寶,得來的錢都換成『男人頭』」,父母都要工作,他要自己買餸煮飯,亦會把剩下的錢據為己有,逐個儲下來。
擺在眼前的紙幣,是1974年香港有利銀行的地圖鈔票、1970年黃色的渣打銀行鈔票,大部份都是他於1979年在上海商業銀行當出納員時換回來,「我最主要收集的時間是在銀行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長期做收銀,又會做currency,又要收水費、電費,我一見到罕有的錢幣紙幣便換回來,沒有一張是買回來。」自從轉職後,他已減少收藏錢幣,反而生肖金幣,他每年都會買。
訪問當日,他專誠邀請兩位較資深的錢幣收藏家到來,一位是理工大學學生賀煒倫,另一位是前友邦、已退休的同事黃展權,幫忙將錢幣分類及解釋一番。黃展權見到他的糖果鐵盒內全是外幣,手執着一枚巴西幣時,便忍不住說:「巴西錢幣是最複雜的國家,是沒有辦法收集得到,出產的種類太多,收藏家一定會知難而退。」記者問哪一張紙鈔升值最多,賀煒倫便拿着一張1965年有利銀行的100元紙鈔說:「行內人叫這張地圖,編號只印有「A」版,一年只出幾十萬張,現在一張都可以值一萬元。」

他在1979年於上海商業銀行當出納員時,曾經一見到罕有的紙幣便換回來。

收藏畫作 從來不吝嗇

錢幣紙幣,他很少買回來;畫,他反而捨得買。他是友邦保險區域執行總監,經常飛往外地工作,記者邀約他訪問,也要等四個月才能會面。今年8月他與太太、朋友往俄羅斯及烏克蘭旅行,一到烏克蘭酒店便問櫃檯職員哪裏是當地最有名的古董商店,後來得悉烏克蘭中北部的基輔(Kiev)有一家古董店Renessans-Art,專賣油畫、古董鐘、水晶燈及家具等,「我入到間舖頭,一見到這幅Medvetska Edita的畫作便好喜歡。」他從來未認識過這個畫家,只是憑感覺一眼便喜歡上他的畫作,再翻查畫家的資料,又在拍賣網ebay上尋找他的畫冊。
Medvetska Edita為當地的有名畫家,1984年被當地政府頒發烏克蘭榮譽藝術家,容永祺所買的是1981年的作品,他說:「幅畫入面最吸引我的是盞金燈台,代表着發光發亮,下面有本聖經,我是Christian,對這些都特別敏感。」記者問他為甚麼只買一幅畫,他說:「在當地買古董很麻煩,即使是這幅畫也要經文化部批文。」他把這幅畫視作寶貝,更要親自帶上飛機,不敢寄倉。
自1991年大潭新屋裝修以後,他便掀起買畫的興趣,不單止是歐豪年、靳杰強的字畫,尤其對山水畫甚感興趣,「當年去北京工作,也要騰空一個下午去榮寶齋看畫,我亦有買傅抱石女兒傅益瑤的畫作。」他的太太也是一個愛畫之人,中學時期也畫過油畫,更笑說現時的畫作多到放在家裏的雜物室。
他說早在8月,一家人到海港城看《梵高.盛夏》展覽,展出由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製作的「活現RELIEVO」系列的5幅高仿真名作,包括《向日葵》、《雷雨雲下的麥田》、《盛開的杏樹》、《克里希的大道》和《豐收》。他看中升值潛力,便一口氣買入每幅25萬元的《豐收》和《雷雨雲下的麥田》,前者能比喻為自己的生意及人生都要豐收,後者令他鼓勵自己的思想要如麥田般強壯,即使是雷雨雲下,也可以欣欣向榮地成長。
這些畫作都是由梵高博物館利用富士膠片公司的新科技「浮雕體層攝影術」(Reliefography),將梵高的真迹以3D掃描及高解析度打印,相當有立體感,每幅畫作更花時三個多月完成,限量複製260幅,更有「出世紙」認證,連布料及畫框的材料,都幾乎與原作一模一樣,「我買這幅畫,他們要我簽一張保證書,話我不可以做一個收費的展覽館給別人看。」展覽中另一幅畫作《向日葵》,他倒沒有購買,更說:「《向日葵》是梵高在精神病院所畫,相對下比較憂鬱一點。」看來容永祺倒是個迷信的人,連家裏的畫作也要有生命力。

今年8月容永祺與太太到烏克蘭基輔旅行時,參觀建於十一世紀、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教堂更在1990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他在烏克蘭的一家古董店Renessans-Art,購買一幅當地有名畫家Medvetska Edita於1981年的畫作。

於1890年晚期的作品《雷雨雲下的麥田》,田野一望無垠,是梵高在瓦茲河畔的小鎮歐韋旅行時,以麥田為主題的風景畫。

梵高在1888年畫的《豐收》,金黃色的麥子,與蔚藍的天空互相映照,反映出當時他內心對夏天的印象,梵高更曾經寫信給提奧,提及這幅油畫勝過其他作品。

陪伴容永祺多年的糖盒內,全部都是收藏多年的散銀,英女皇父親佐治六世的「男人頭」硬幣更分開一袋袋放。

行內人俗稱「地圖」的有利銀行紙鈔,為香港的衞星圖片,編號只會印有「A」版,一年印刷最多數十萬張,現時價值超過一萬元。

黃色的渣打銀行五元紙鈔,發行量相對匯豐銀行較少,於1970至1975年印刷,但紙鈔上並無記載出產年份。

有利銀行的100元紙鈔,是1974年最後一年印刷的紙鈔,背面更印有整個維多利亞港。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