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法國導演柏德斯雪浩(Patrice Ch𥌎reau)逝世的消息,心情不免恍惚,除了因為享年六十八,歲數實在不大,還因為時不時會在巴黎街頭巷尾撞見,雖不相識但熟口熟面,感覺不止公眾人物。最後一次不期而遇,在嘉尼耶歌劇院附近聖安路一家日本深宵食堂,散場後去醫肚,才坐下他就單槍匹馬走進來,大概也是剛剛看完演出。吃得很快,我們尚剩大半碗牛肉飯,他已經狂風掃落葉,匆匆叫埋單。這條街現今像小東京,上世紀七十年代卻是同志消遣場所林立的小區,姍姍來遲錯過盛況,當然非常好奇昔日的璀璨風景,雪浩先生應該不乏到此一遊體驗,可惜八十年代初拍攝《受傷的男人》,不良少年窮兇極惡通處找尋獵物,倒似乎沒有在這裏取景。
很記得這部電影是在三藩市卡斯特羅戲院看的,戲裏暴烈並且講金不講心的基佬生涯,與當時美國提倡的正確政治意識背道而馳,雖然慷慨的性場面相當養眼,吞了口水的影評人並不畀面──纖瘦的男主角Jean-Hugues Anglade數年後演《巴黎野玫瑰》那根刺,身形一日千里,絲毫沒有枉擔三十七點二度體溫的虛名。約莫同期也看了埃及導演尤索夫薩因的《再見拿破崙》,駭然發覺以矮小見著的暴君,飾演者正是法國撈過界的同行──薩因的基因一直徘徊在呼之欲出關口,和牛刀小試後公然拒絕為同志題材服務的雪浩恐怕惺惺相惜,同聲同氣的自己友「蛇鼠一窩」。後來才知道,劇場經驗豐富的他台前亮相不算罕見,而且拍電影幾乎是副業,執導舞台劇和歌劇的成就更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