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大歡喜 - 邁克

皆大歡喜 - 邁克

昨天專欄說查不到《They All Laughed》譯名,神通廣大的高人馬上傳來陶傑先生兩年前一篇比較中港電影譯名的文章,提起柯德莉夏萍這部在內地譯作《他們都笑了》或《哄堂大笑》的舊片,香港當年譯《皆大歡喜》。真是個令人精神一振的好名字,信手拈來大方得體,雖然味道不很爵士樂,反而似莎士比亞手筆,卻很配合亂點鴛鴦的劇情,較直譯硬譯貼切多了。可惜除了這段文字,密探找不到其他有力佐證,獻寶之餘語重心長指陶先生有「隨口噏當秘笈」的特色,大概曾經是誤信讒言練錯武功的受害人,狼來了只敢存疑不敢斷定。此片面市時我在美國,不清楚它在遠東的遭遇,但同一篇文章說內地的《兩個人在路上》港譯《麗人行》,倒和我的記憶有點出入──不是《儷人行》嗎?無端端不見了企人邊,不但有種忽然甩拖的不祥感,還會被誤會變相向簡體字看齊,失節事大啊!
前兩天公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村上春樹再次落空,加拿大高齡女作家的芳名,海岸三地翻譯不出所料各師各法,這回獲全勝的肯定是台灣的「孟若」。港譯「芒羅」,像新派廚師把芒果和菠蘿炒埋一碟,不理有令享用者濕熱的後遺症;大陸譯「門羅」,直接內含「門可羅雀」的暗號──去年不是頒給莫言了嗎,怎麼還心有不甘,轉彎抹角詛咒人家和洛陽紙貴絕緣?廣東舌頭不靈活,「孟若」吐出來變成「猛藥」,和原音相差十萬八千里,尚有與已故流行小說作家孟君認親認戚之嫌,當然無謂頂硬上,但是講字正腔圓普通話的嘴巴,難道不覺得「孟若」既比「門羅」接近Munro,而且字面更美意境更高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