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死後終會化灰,本港越來越多人自願捐贈遺體給醫學院「以身相教」。港大醫學院的「大體老師」遺體捐贈計劃的承諾志願者一年內升三倍,現已累積2,500人。今年23名大體老師更全數由去世者生前承諾捐出,不需動用無人認領遺體,是百年來首見。
記者:吳嘉羚
香港大學醫學院一向以無人認領遺體進行解剖教學的解剖學系,於70年代開始接受遺體捐贈,近40年來捐贈數字一直偏低。 今年承諾捐贈者的數目終有突破,由去年累積的600多個,增加至累積的2,500個,一年內上升超過三倍,創下歷年新高。港大今年接收的志願者遺體有39具,其中23具用作做大體老師,餘下的則會儲起;另外16具無人認領遺體更完全不需動用,是百年首見。
設花園全數資助撒骨灰
港大今年在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設立紀念壁,當大體老師完成教學任務火化後,家屬可在該墳場的特設花園內撒骨灰,港大會全數資助家人在紀念壁上建碑,刻上老師的名字和貼有相片。目前設48個名額,若申請人眾多,港大會考慮加建紀念壁。
港大解剖學系副教授陳立基指,過去一年院方加強宣傳工作,加上港人的觀念漸開放,令捐贈者數字大幅上升,惟整體數字對醫學院仍屬偏低,「40年嚟,𠵱家先累積到2,000幾人肯捐,全香港有幾多人?」他指醫學院每年至少要20具遺體,今年雖有39個自願捐贈的老師,但「未必年年咁平穩」,加上無人認領遺體的數目近年有下降趨勢,「唔擔保日後一定夠老師」。
籲放下「死無全屍」忌諱
陳立基又指,長年以來缺乏捐贈遺體,影響教學及研究成果,平均每10名學生只能用一個大體老師,上課時「唔係每個學生有份落刀,部份人只可以喺旁邊睇」,護理及中醫學系仍未能分得遺體作教學;許多解剖學研究也被迫暫停。他指台灣做得較好,每六個學生可用一個大體老師。
他呼籲更多的市民放下「死無全屍」的傳統忌諱,又指大體老師對醫科生意義重大,「有位大體老師生前同我講,我寧願你喺我身上割錯千刀萬刀,都唔願見到你喺病人身上割錯一刀」,認為學生能在大體老師身上學到的,除了是人體的結構,更是對生命的尊重。
足本收睇《亂噏24》x 甄子丹;天后潮媽陳慧琳接力登場!
周一至周五《亂噏24》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