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夜,重要的研究是不是得到了成果?滿天星宿在遠遠閃亮,科學家依然微微淺笑。喜悅,跟隨講學旅途後的疲倦一起天旋地轉,最終會否祝福不需要知道名字的你與我?
盧煜明是英國劍橋大學與牛津大學訓練出來的香港醫生科學家。
像在長長星河回看八八年英國牛津大學醫學院裏的實驗室,他幾乎每天三至六個小時不停在爐頭前把三個鐵盒子的水加熱到九十四度、五十五度及七十二度,務要把一個雙螺旋基因分解成兩條不同部份,讓密碼暴露出來,用探針抄出密碼,複製成另外兩條新基因,然後,四條新舊基因聚合成為兩個新螺旋基因,再加熱再分解,暴露更多密碼,拓增更多想要的基因。不斷倍增的基因組成的訊息,恍如科學家寫的詩,你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最終,它還是可能對你有幫助。
盧煜明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上周日,他從德國哥廷根(Gottingen)大學講學回來,那裏是曾經出產四十五個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他入住Romantik Hotel Gebhards,坐在愛因斯坦愛坐的地方吃早餐。然後,回到香港,帶着時差的疲憊,再次面對恒常的研究。
「你目前在癌症基因測試的研究進展如何?預計何時可以完成?」上周二晚上十時多,記者給教授發了一通電郵。十一時多,教授回應,他們所做的血漿癌症基因測試(Plasma DNA-based cancer test)研究進展很好。去年公佈的初步構想,用八萬元能測試出所有種類的癌症,概念上得到認同。但要做到廣泛性臨床應用,需要研究出更低成本的測試方法。
「若果跟母體血漿測試胎兒有否唐氏綜合症的費用相約,不超過一萬元,你認為可以嗎?」在一次敍會上,教授曾經問記者。
「那就當是身體檢查,可以接受」。教授聽了回應,安心笑了一下。
科學家成功之道,要微觀,也要宏觀,不要因樹忘卻森林。一個科學意念最終惠及人身,也就是科學研究奇妙之處。但尋求真理的道路,有時是漫長的。八九年至九六年期間,他構想胎兒基因存在於母親血液細胞裏,七年來,苦無出路,原來路是走錯了。九六年八月,他決定辭去牛津醫學院講師教席,與太太一起回流香港,繼續研究。回港前,他在閒暇裏把測試從血細胞轉移至血漿,取得突破。九七年初回到香港,同年七月便發表〈母親血漿中胎兒核酸的探索與應用〉,至二○一一年把測試普及應用到高危孕婦身上,不再需要使用抽羊水測試胎兒有否唐氏綜合症,免除流產風險。
母體血漿測試唐氏綜合症以及血漿癌症基因測試的研究方法,基礎來自「聚合酶連鎖反應」方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二十六年前,盧煜明第一次聽到這個研究方法。
八七年牛津大學醫學講堂,從美國史丹福大學轉來當高級研究員的John Bell,講書攝人魅力如美國總統發表演說,他像傳道人一樣地解說「聚合酶連鎖反應」(PCR),並聲言這方法將會改變世界。從香港聖約瑟書院畢業到英國留學的盧煜明,當下聽得入神,很相信他說的話。課後,學生向大學裏的著名病理學家教授(後來成為牛津醫學院院長)Kenneth Fleming投石問路。經他引薦下,John Bell 爽快答應傳授PCR方法給這名香港學生。
科學的觸覺,無非是熱愛與付出,就像愛下廚的人,聽到老師傅有一道好菜的餐單及烹調方法,那會不雀躍主動求教。
事實上,當時的牛津醫學院學生裏,也只有盧煜明與巴基斯坦同學Wajahat Mehal熱衷課餘研究。在爐頭前為鐵盒子裏的水加熱,不用扇風點火,不是煉丹取藥,但需要完備的科學知識,極大的求知慾推動出極大的忍耐力,甘於接受無數失敗而不放棄。在於John Bell,這位拿著名羅德獎學金到美國史丹福大學讀醫科的加拿大人,是最先一批從原創者Kary Mullies學習PCR方法的學者。來牛津以後,他又樂於毫無保留的把方法教授盧煜明,至今,兩人維繫着深厚的師徒關係。
愛港產片聽譚詠麟
二十六年,好多人一成不變,頑固的依然頑固,在科學發展裏,卻已不知走過多少光年似的。最先創立PCR方法的Kary Mullies,於九三年拿到諾貝爾獎,現在已經不做科學家,當攝影師去了。John Bell現在則是英女皇欽點的牛津大學Regius Professor。這個教授銜頭,從十六世紀亨利八世開始,現在全國只有牛津、劍橋及蘇格蘭等四間大學設這個教席。這個醫學界教授銜頭,盧煜明認為相類於物理學家霍金退休前擔任的Lucafian Professor。霍金這個教授席位,牛頓也曾出任,屬殿堂級數。
重量級師傅傳授的人手「煲DNA」方法,至今已在科技機械化裏光速式拓增。在盧煜明當所長的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裏面,那台價值一百萬港元的機器,幾小時已經可以做到二百萬個PCR,對比他以往人手操作,六小時才能做到三十個PCR,科研比電腦技術發展更快速得令人吃驚。
「這批機器更先進,可做二十億個排序,超越之前那個。售價七百萬元是好相宜,講流量,等於可以排序二十億條DNA分子,每次開機,可做到你的基因圖譜二十次,是好犀利,因為第一個基因圖譜需要十三年全世界一起做才做得到,現在一部機一次操作便可以做二十次。這部可做四、五次的,可能四百多萬,這部百多萬……用這些機做唐氏綜合症每次可做近一百個樣本」。看得出,盧煜明對這些冰冷的機器,有着無限的熱情。實驗室裝備,是科學家重要的武器。
父親是政府前精神科顧問醫生盧懷海,與簡悅威是同學,也就是簡悅威向英國皇家學會提名盧煜明晉身院士。去年,他真的獲頒這個院士名銜,在皇家學會講了一課,把他在母體血液裏尋找嬰兒DNA的漫長歷程說出。當時,師傅John Bell正正坐在講堂的中間位置,那一刻,自高錕以後獲頒這個院士銜頭的香港科學家,眼裏看見甚麼?「我當然看到了他(John Bell)」。後來御點教授請盧煜明夫婦回家用膳,一邊照顧小孩兒,一邊執屋,還可以盯着熱廚房裏的佳餚,「他是一個能夠做到multi-tasking的人」。至於香港徒弟,因為沒有兒女,每晚都可以在家裏寧靜思考研究。
思考與研究的人,很着重質量,思考時的狀態,要漂亮得像個詩人。楊枚為了保持心靈敏感,每天必須午睡。盧煜明很明白累極之時,不可能找到出路。有甚麼比在飛機上睡一覺後想通問題快樂?好的狀態想到好的東西,這位化學病理講座教授很着重保持生活平衡。他一向喜歡看電影包括許冠傑的港產片,八三年到英國以前的香港少年時代,對米雪主演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也有記憶。喜歡的流行歌手則是永恒的譚詠麟,《幻影》等經典情歌,至今不忘,「他開演唱會,我也會去看的」 。
五十歲經歷半個世紀的科學家,跟香港土生一代有着自由成長的共同回憶,盧煜明今年再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頒授院士。獲此院士學者包括丘成桐及港大研究沙士的裴偉士。同時能夠獲得英國及美國兩個著名院士的科學家, 遠的有居於三藩市的簡悅威,近在身邊還在香港的,只有徐立之。
被iPhone「不」字考起
過去四年,盧煜明在iPhone總是寫不到一個「不」字,不是避開不用,就是以「冇」字代替「不」字。要寫「花」字更費勁,先上網寫英文flower,再在中文解釋裏複製「花」字,然後貼上。
「你現在寫給我看」。記者在中大的教學酒店中菜廳裏嘗試研究科學家生活難題,一如所料,大教授寫錯筆畫。盧煜明寫「不」字,好像畫圖畫,有創意,沒章則,有趣非常。記者示範正確筆畫,「不」字,一下子在他手機裏顯現,在他看來,記者大概像個魔術師。
「好犀利呀!」這是科學家經常掛在口邊的「口頭禪」。發明無創性產前診斷的科學家拿着裏面有個「不」字的iPhone驚嘆,五十歲沒有一點斑駁的臉孔,笑得爛漫。其實「不」字這個問題,他曾經求問任職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院長的太太黃小玲(Alice),結論是,牛津物理學博士太太與牛津醫學博士丈夫,同樣對不字與花字筆畫沒有研究,問題一拖四年。
Alice 在牛津大學認識盧煜明,當年兩人不但能合著文章投刊到著名科學期刊,日常生活,還是她做的一碟港式清蒸銀鱈魚最能感動科學家心靈。九六年中,夫婦兩人決定回流香港,那時候,香港前途,跟他處理的研究,一樣不明朗。為何在問題沒有解決時選擇回到暗晦不明的香港?
「因為在這裏長大,這裏是我們的家」。樣辦式的答案,卻用了真實行動證明。回來十六年,他不只是希望帶着研究成果回來,他期待的,是香港研究精神與文化,像英倫彼邦,一代傳一代。
薦學生入劍橋牛津
「香港傑出的學生都去讀金融,很少人願意做研究」。十六年來,願意跟隨盧煜明當醫學研究的學生,只有三個,全中大醫學院則約只有十個。他說正推出新計劃,讓有潛質的香港醫學博士研究生到劍橋及牛津等學府學習研究。
盧煜明說,「第一篇科學論文,就是英國科學家每周相聚,公開討論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且有人筆錄而寫出來的」。英國人每天喝早茶與下午茶,正是學生與老師、學者與學者之間最好的交流時段。淺斟低酌的不是酒,是一杯茶,冷靜與熱情之間,不是風花雪月,是思考。晚上在學院用餐,然後踏單車回到橋下的石屋家裏,頂級大學裏鄉居一樣的簡樸生活,只對真理堅執,世外經濟、地產、政治,他有看法,但沒有時間跟這些去磨蹭。
說到挑戰權威,「以前說DNA在細胞裏面而不在細胞外面浮游的,若你太相信權威,就做不到我這事情(血漿裏發現胎兒DNA)」。日常生活也能鍛煉你有沒有挑戰權威的膽量,「我與老細很多交流,天天飲兩次茶,一起學空手道,對打時成日打中佢,可能一腳踢埋去,如果你可以這樣做,你當然可以挑戰權威啦」。當然,要記着一點,老細一定會有「打番轉頭」的時候。
曾經跟盧煜明討論地產霸權、討論給他捐獻成立中大健康科學研究所的李嘉誠,也討論佔中,醫生科學家一度面有難色。但他不相信自己只是醫學巨塔裏的人,他每早會聽電台節目,有時會認為主持人好bias。浮面的印象是,他相信民主是大趨勢,但他更擔心的,是香港優勢並沒有與民主發展一起增長。
九七回流的香港傑出科學家,把一層樓的問題交給太太。九七年回流香港之時買入何文田單位,二○○九年樓巿開始見起色時,又決定賣掉,都是太太的決定。夫婦現時在佐敦租樓,John Bell來探望之時,還可以很方便請師傅到尖沙嘴朗廷酒店米芝蓮二星級的唐閣用餐。
Alice在港大的教育研究裏,也會研究科學家的研究行為。把家居打理得整潔寧靜的女主人,能夠放下男主人書房的管轄權。書房以外,科學家循規蹈矩,不敢亂來。書房裏面,則跟研究所辦公室一樣,四周文件層層叠叠,連綿如小山崗。亂中尋序,科學家只管能啟動電腦,就能成功接觸世界。
今天,盧煜明應該是身在上海。四處講學的醫生科學家,能搞通大道理、小道理都會十分開心。血漿癌症基因測試,不知道會在甚麼時候證實取得「好犀利」的革命性成果?
記者:冼麗婷 攝影:朱家駿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