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咀。山旮旯。更樓。 海角回憶2

鶴咀。山旮旯。更樓。 海角回憶2

在鶴咀這個渺無人煙的海角,存在着鶴咀村和芽菜坑村兩條村,除了的士以外,只有兩村村民的車輛出入,走大半小時無樹蔭之馬路才可到達,絕對可列入山旮旯之列。鶴咀村是一條歷史悠久的朱姓客家村落,據稱乾隆27年第十五世的朱居元與妻子鄧氏,攜同8子1女來港,輾轉到鶴咀開村,後人分支至飛鵝山大磡村。在地圖上看,這條村分為上下村,如今走在上村裏,已然看不出這裏曾經有人開墾種菜,或是養豬養雞,而下村那些金字頂客家屋,已經隱沒在樹林中,不過村裏現存最老的建築是百多年歷史的花崗岩更樓,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值得一遊。十九世紀廿世紀初海盜猖獗,村民為保衞家園及財產,特別興建這座樓高9米,闊約4米的更樓,更樓頂設有炮孔,可用作偵察及射擊之用。
鶴咀村再走遠點便是鶴咀電台,前身是大東電報局,跟居民與電報局職員共處交通不便的天涯海角,理應守望相助,和睦共處,村裏唯一一間於1967年落成的學校,當年負責揭幕的便是前大東電報局總司理,有奠基石作紀念,細心一看,校名更是由鄧肇堅爵士親筆題字。村中軼事可能更多,日後有空定必再探。

據村民說,七八十年代仍住在鶴咀下村,最終荒廢被密林所蔽。

鶴咀村更樓反映昔日海盜猖獗,沿海居民為自保而斥資興建防禦設施。

不少村屋建有前廊,椅子處處,自有一股閒情。

路有流浪犬,村有惡犬,狗吠聲偶爾打破寧靜。

村校雖已荒廢,仍能欣賞鄧肇堅爵士的題字。

鶴咀村與芽菜坑村共用部份信箱,這幅村民手繪十分有趣。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