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介紹我去看《字裡人間》電影,果然好戲。編字典的電影還是第一次看到。內容講主角馬締如何由出版社營銷員轉為字典編輯主任,鍥而不捨的用十五年時間,編出《大渡海》辭典,只可惜主編松本教授喉癌,來不及見《大渡海》面世而先行離世。電影反映出日本人的認真、執着、韌性戰鬥到底的堅毅,令人感佩。電影中《大渡海》花十五年編成,令人不期然想起比這些辭典編得還要長的《大漢和辭典》和編者諸橋轍次。
諸橋轍次(1883-1982年),新潟縣南蒲原郡人(現三條市)。十三歲習漢學,廿一歲入東京高師國語漢文科,卒業後嘗任教員,後再入同校深造,專攻漢學。1918年旅行中國,親炙王國維、陳寶琛。歸國後決意要到中國留學,次年負笈北京。諸橋留學期間,深感每日花的時間有三分之一是在查閱各種工具書,如果能有一套查閱漢學書籍的辭典,就可以省卻許多煩惱。而這種大型的工具書,在當時中國沒有,日本也沒有。諸橋腦海中萌生要編纂這種辭典的念頭。歸國不久,約1925年,大修館書店社長鈴木一平訪諸橋,諸橋提出漢和辭典的構思,最初擬五、六卷,每卷一千頁的規模。往復討論到簽約動工,已是1928年6月了,定名為《大漢和辭典》。時諸橋45歲,鈴木41歲,正藉盛年。編了五年,已經寫了六萬張原稿紙時,諸橋發覺五、六卷容不下這許多詞彙,與鈴木一平商討,說最起碼十二卷至十三卷,再加五年,才可竣工。結果前後十三年半,到1941年10月,總算完成大辭典13,757版的活字版,校樣高達二公尺。兩個月之後,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用紙受到限制,只有勉強先出版第一卷(1943年)。1945年2月25日,美軍空襲東京,大修館蒙難,一萬三千版的活字版和二十萬條活字母型,連同其他資料一併燒為灰燼。這對諸橋不啻致命打擊。但這並沒有讓諸橋氣餒,韌性戰鬥的毅力,令諸橋重整旗鼓,繼續奮鬥。諸橋在雙目白內障,尤其右眼幾乎失明的情況下,終於克服所有困難,在1960年5月13日完成《大漢和辭典》十三卷。前後歷三十二年,時諸橋已七十七歲,真是短命一點也難以成事。《大漢和辭典》收單字49,964個,詞條50萬個,囊括中國古漢語、現代漢語、古籍中所見各種成語、熟語、格言、俚語、詩文典故、人名、地名、官職名、年號、動植物名、政治經濟等等學術用語。是二十世紀研究古漢語的權威性工具書。過去有所謂一本書主義,諸橋編了這麼一部辭典,堪稱不朽。1965年獲授文化勳章,1976年得勳一等瑞寶章。諸橋高壽,活到九十九歲,1982年12月8日卒。其故鄉三條市有諸橋轍次紀念館,去年春重修開館。
筆者喜集學人墨迹,一直留意諸橋轍次手澤,直到前幾年,始在京都覓得一件諸橋書贈胡蘭成行書匾額——《孤操自將》。胡蘭成與諸橋相識。日本三菱公司每周一夕請漢學耆宿諸橋轍次講詩經,這個講座叫止軒會,是三菱較重要的人物才能參加。胡蘭成偶然列席聽過兩次(六十一歲時),胡在《中國文學史話》第四章節〈文學與時代的氣運〉,提到「諸橋先生像舊時塾師的只照字句素讀,釋義訓音,三菱的社長經理等十餘人也像舊時塾生的聽講。我很愛那種靜穆的空氣。我小時就是這種讀書法。」這個匾額署款「止軒」是諸橋的號。諸橋轍次據《莊子》德充符篇「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采「止軒」為號。「孤操」謂高尚的特行,「自將」謂自我保持。「孤操自將」典出《新唐書》對李渤的評價「孤操自將,不苟合於世」。諸橋寫的這詞,說他自己還是胡蘭成呢?抑或是共勉呢?那就由觀者各自理解了。
2013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