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般影迷都不認識彼得波丹路維治了,寫影評出身的他在七十年代倒真叱吒風雲,與哥普拉、史高西斯和威廉費肯平起平坐,併肩翻轉了荷里活。我最後一次留意他,是八一八二年在三藩巿電影節看劣評如潮的《They All Laughed》──奇怪查不到香港正式譯名,柯德莉夏萍銀幕告別作啊,不可能沒有公映吧?反而九十年代初改編舞台劇的《Noises Off》查到譯《落難戲班》,由米高堅領銜的卡士雖然硬淨,不過當時我已經把他名字從備忘錄剔除,直情不知道小時候非常喜歡的大笑姑婆Carol Burnett晚年演過他的戲。
其他人不聞不問還罷了,梳理電影史無孔不入的法國佬,阿豬阿狗都大張旗鼓捧上神枱,倒也一反常態贈送冷肩膀,相信自命與新浪潮諸子隔岸呼應的他,自尊心一定汩汩淌血。或者他的問題,是揚名立萬的《最後一場電影》太鋒芒畢露,自此無以為繼──接下來的《瘋狂飛車大鬧唐人街》及《大老千和小鬼頭》縱然叫好叫座,論威猛可及不上前作。此片我迄今沒有重看,續集《Texasville》也沒看過,印象停留在四十年前的石破天驚。黑白畫面那堆新舊面孔,名副其實獲得萬千寵愛,美國演藝學院會員愛的是賓莊遜和歌羅莉絲李芝曼,分別頒給他們最佳男女配角金像獎,嗜鮮基佬愛的是初哥謝夫布烈治和添摩菲保頓,前者毋庸細表,變成肥佬仍是一線男星,後者星運沒那麼亨通,也有和瑪姬史密芙談忘年生死戀的《戀愛旅途》傳世。導演愛的,則是卜卜脆的茜貝兒雪花,專誠為她改編《黛絲米勒》的《瑞士之戀》難看死了,直到八十年代中演電視她才總算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