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進化論 影相影想

攝影進化論 影相影想

由以前到今日,許多人買的第一部相機,目的是要為家人拍照,流芳百世。
現在香港好危險,個個郁啲手都可變出大機細機手機iPad,連記者都要執住iPhone,變身攝影師影呀影而後迅速上載;facebook、Instagram上的相片及影相Apps,更新速度快過變形蟲繁殖。連香港運動員都可以Key頭影分身出征東亞運,一張相箒是但啦!Like來Like去Share來Share去之間,敢問一句,你多久沒正正經經,一家人影張家庭照了?影好了的相又收咗去邊?由相紙變成螢幕之間,有甚麼在變化着?

記者:陳慧敏

攝影:伍慶泉、周旭文、楊錦文、陳慧敏、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攝影是探索的過程

白田邨一個歷經三代的老麵店,因為拆遷而結業。連繫整個家庭的,是創業的老婆婆。

講咁多,實情因為家陣適逢香港國際攝影節,到處有着大大小小的攝影展、工作室及研討會,擴闊你「撳個掣」的眼界。現正進行的《300家》攝影展,由12組14位攝影師,就「家」一字進行探索,展現出300種「家」的新看法。
展覽會發起人Bobby(沈嘉豪)對那些隨社會發展,消失中的,家庭式經營的小商戶情有獨鍾,在他那古老鏡頭下,連人帶景統統都朦朦朧朧,只有特定的人物才比較清晰一點。是個掉了牙,笑得燦爛的阿婆,或是一對埋首工作的父女。他們都是維繫那個家的軸心人物。
「在我而言,攝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我會向被拍者問長問短,留意對方一舉一動,才能拍到他最真的一面。但如果不是攝影,我不會在白田邨拆卸前找老粥麵店聽故事;也不會知道原來現在還有一種叫胎毛筆的工藝在。」重新審視某些自以為是的定義,原來你以為已經了解透徹的簡單事,仍有許多不同的解讀方法。陳巧真去拍街頭露宿者的「家」,你以為那畫面一定慘絕人寰,但原來每個露宿者都有他們露宿的故事;阿其只能坐着睡在公園裏、鐵民有個有錢老爸在菲律賓,卻習慣自己過露宿生活。你以為獨居老人一定要配上蒼涼音樂,但原來他們活得自得其樂;其他還有同性戀人、一人多貓/多狗、與書同行等,統統都是「家」,Bobby:「中文字裏的『家』本就是屋裏有隻豬,有能力吸引人聚在一起的東西在,就已經是家。」

每個動作都顯示了那人的個性。Bobby雙手擺後的站姿,是中學一個英文老師所教,引用自英國查理斯王子,睇落好醒神。

謝明莊的作品,同時想為關係不好的家人,憑拍家庭照漸漸修補關係。

影展其中一張照片的主角,專門收集嬰兒頭髮製成胎毛筆的老工藝,幸有女兒繼承,二人成為連結家庭成員的軸心人物。

攝影師陳巧真訪問露宿者們「家」的定義。阿其的家人都死了,剩下公園成為他的家。可是公園規定不準躺睡,他就晚晚坐着睡。

鐵民的父母在菲律賓,頗為富貴。雖曾想接鐵民一起回菲律賓生活,卻被鐵民拒絕了,因他怕適應不了那種生活。他袋裏也有飯票,知道哪裏可以免費吃飯。

香港國際攝影節

查詢: http://www.hkipf.org.hk/

相中人逐個離去

沿着鑲滿老式全家福,大中小證件照的唐樓梯級而上,是由上世紀40年代走來,96年易手的末代照相館善美影室(前尖尖影室)。等了一天的林國盛開心應門:「影相呀?」唔係,來做訪問的。「哦。」笑着相迎,但語氣有點失落。時光回到老闆林國盛靚仔過林𥧌的1977年。那時候屋企冇電視,屋邨仔把大大小小的相片裝在相框裏,用繩子掛在牆上做裝飾。那時候,一張相可證明好多真相。林國盛:「當年要申請公屋、申請讀小學,都要有張家庭照,證明屋企人口。曾經有個女人跑來要求與我們影樓的師傅合照,然後人肉Photoshop將丈夫的臉,移花接木貼到師傅的臉上,當作兩人婚照,申請在國內的丈夫來港!」
林國盛小時候,家裏每遇嫲嫲生日、添新成員,都會全家盛裝影全家福。相背後寫上祝福語寄給遠方親友,用來「認人」。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說:「那幾百平方呎的影樓不只是影樓,除了病以外,將人的生、老、死都記錄下來。」BB仔剝光豬相;畢業相、結婚相;老來又有車頭相。林國盛:「有客人患癌,說拍完照就要去電療;有時見老人家,着靚靚一個人上來影獨照,大家已心神領會。」曾經那麼寶貝的相片,隨着舊樓一區區拆卸,統統被丟棄,吳文正在廢墟執得不亦樂乎。為何丟得下手?林國盛:「像我媽八十多歲 ,早年還很寶貝那些舊照,後來相中人逐個離去,感覺自己也時日無多,心情不好,就丟了。我們這一輩還會珍惜那些舊照,但再隔一代,做孫的不認識相中人,就丟啦。」

林國盛:「附近的影樓都變了腳底按摩。我現在一日都等唔到一個客。」

近年也有些年輕夫婦拍復古婚照,說近年的婚照只是把自己放到景點裏,擔天望地,有Mood,但拍出來不是自己。在影樓拍,定定檔看鏡頭,耐看。

善美影室老闆林國盛後生時好靚仔,今日好多師奶看了都暈得一陣陣。

生日都特意到影樓拍照,蛋糕也是主角之一。

從事文化研究的吳文正早年在拆卸的牛頭角邨收購舊相,居然買到林國盛婆婆的一張舊全家福。相裏的婆婆其實早已過世,當年用「人肉photoshop」技巧人手剪接令一家團圓。技術好到唔講唔知。

林國盛:「當年婆婆生日,我跟阿哥爭騎單車拍照,我爭贏咗,你睇我個樣幾醒!阿哥就吽 哣 哣咁。哈哈。」

許多名人如汪明荃、涂謹申、短髮長毛都是這裏舊客。

擺三年便已褪色

今年只得24歲的舊照片收藏家Adrian,中學時用爸爸的菲林相機到處拍照,08年開始,觀塘灣仔一帶到處都是重建的舊樓,他學習黑白沖曬以後,就愛上四出搜集被丟棄的影樓舊照片。Adrian:「當年沖出來的黑白相,相紙表面那銀光閃閃的光澤(銀鹽)都不一樣,很有趣。」Adrian有張五十年代人手上色美女圖,淡淡的胭脂配薄薄紅唇,纖長的睫毛與眼線,是最早期的人肉「美圖秀秀」,在電視上曝光後,不停有人打來以「相中人係阿媽」要求相認。結果卻沒人說中相中人姓氏作罷。
「除了有個獨立紙殼外,還用蠟光紙包着;照片裏的人總是身光頸靚的,顯示影相是很重要的事情。現在影相成本低,結果我們對影相的價值由獨一無二變成要幾多有幾多。現在區議員可以10元同你影兩打。Xanga都無聲無息的死了,可能廿年後facebook死掉,存在裏面的相片就煙消雲散;或者格式不同開不了;曬出來吧,但現在的打印相片,擺出來三年左右便會褪色。跟昔日人手相紙沖晒存放的十年、保存得當可放個三十年無得揮。」
但今日要找人手曬相,成本每張三四百。唯一做法就是save夠幾個hard disk,不時重新存底,不斷輪迴。噢!多麼痛的領悟!我們不能阻止科技進步,但態度影響命運,二三十年後,你還能否見到今天的人事物,正式看你造化了。

他還撿到70年代的信件,信裏有家族照及底片一張,交代將有親戚由國內偷渡而來,尋求相認及照顧。

每次撿到舊照片,Adrian也試着從照片裏了解相片對原主人的價值。

50年代流行人手上色及修圖,對比今日用個App就畫出一式一樣女神Baby,將來要認阿媽就難搞了。

20年代老照片,那年代攝影技術不高,背景都看不清楚。

足本收睇《亂噏24》x 甄子丹;天后潮媽陳慧琳接力登場 !
周一至周五《亂噏24》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