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武成為作戰武器,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芥子氣、光氣、氯氣等毒氣,共造成約8.8萬人死亡。國際社會戰後雖通過《日內瓦公約》禁止使用化武,但禁之不絕,二戰時納粹德國和日本都用過毒氣屠殺平民。
人類自古便有使用化武的紀錄,現代化武常分為神經性、糜爛性、血液性、窒息性等。一戰爆發後,法軍1914年率先在炮彈加入少量毒氣,開打現代化學戰先河。德軍為化武炮彈則塗上不同顏色識別,其中黃色屬芥子毒氣,士兵接觸後眼痛嘔吐並現,支氣管出血,黏膜逐漸脫落,但可能要延至四周後才死亡,毒氣更會沉澱土地污染戰場。
此後,日軍侵華時也在武漢會戰使用毒氣,另在中國儲存芥子及路易斯毒氣溶劑;越戰期間美軍投擲大量橙劑,無辜平民中毒誕下畸胎。到兩伊戰爭,伊拉克亦使用芥子及沙林毒氣攻擊伊朗軍隊及庫爾德人,造成3.2萬人死傷。沙林毒氣屬神經毒氣,奧姆真理教1995年在東京地鐵發動襲擊,以及敍利亞內戰都曾使用。
《蘋果》資料室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