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滿途】
以現況而言,儲局主席一職可謂燙手山芋,耶倫要面對國會及政府鬥爭而未竟全功的財政政策外,亦要收拾量寬(QE)多年留下的殘局。不過,過去兩任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及伯南克,上任後同樣面對荊棘滿途。
伯南克印鈔不手軟
格林斯潘於1987年接掌聯儲局,甫上任兩個月即遇上美股股災。當時格老宣佈儲局隨時可向經濟及金融體系提供資金,迅速掃除市場恐慌。其後美國經濟進入發展蓬勃的九十年代,不少認為格老的息率政策對推動經濟穩步發展功不可沒。
不過,格老最為人詬病的同樣是僅利用息口調控來應對變化,加上任內儲局透明度極低,不利市場運作,有人更認為他在千禧年代初的超低息政策,是導致次按危機爆發的元凶,可謂「衰收尾」而退。
格老在任近19年後,伯南克於2006年接棒,起初市場認為伯南克屬過渡人物,豈料兩年後金融海嘯爆發,伯南克啟動印鈔機大力推動量寬,更於2010年連任至今。
伯南克任內採取多項非常規救市措施,除大刀闊斧減息至近零水平,令美元貶值刺激經濟外,儲局在伯南克掌舵下,亦致力提升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增強與市場溝通。同時破天荒定下每年四次議息會議後,召開記者會解釋貨幣政策的規定,提供利率前瞻性指引,被視為拯救美國經濟重要功臣。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