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市民無權提名如何當家作主 - 盧峯

蘋論:市民無權提名如何當家作主 - 盧峯

北京高層及本地建制派政團對公民提名的建議看來怕得要命,提也不想多提,更不想在政改諮詢中正式討論。在公民提名的建議提出後,一眾親中紅人、政黨就急不及待批評這種提名方式違反基本法,有的則指建議無事生非,中聯辦官員同樣狠批建議節外生枝,無益無建設性。到前幾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接見梁振英時表示,政改及特首普選必須按基本法及人大常委決定進行。按親中陣營的解釋,習先生的話表明中央政府不接受公民提名,港人多說無謂。
習近平先生的話究竟是想嚇退公民提名還是真的是最後底線其實仍是未知之數。首先,採取公民提名與提名委員會雙軌制並沒有違反基本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也沒有削弱或廢除提名委員會的職能,誰也不能輕言建議不符合基本法;而只要不違反基本法,政改諮詢自然可以觸及公民提名,習先生的話也與這個建議無關。
另一方面,中共雖然常說要堅持原則、立場,甚至擺出一副半步也不能退的樣子;但在處理實際問題上卻往往充滿彈性。2010年政改的超級區議員方案,事前親中陣營幾乎眾口一辭指方案鑽基本法空子,不能接受;可到最後階段北京突然來個急轉彎,接受有關方案,令政改不致原地踏步。這一回政改討論才剛開始,北京高層仍在測試水溫;只要大部份市民清楚表示希望特首普選引入公民提名程序,並全力支持方案,北京領導層包括習近平先生大有可能再展現靈活性,同意讓市民也有提名特首候選人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開放公民提名的渠道對香港的長遠政治發展有很大好處。應該看到,普選從來不僅僅是投票選特首或議員,普選是要調動市民的積極性,是要盡可能提高市民參與程度,令他們成為公民而不是政治消費者,令他們成為積極參與者而不是可有可無的旁觀者。政治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二百多年前寫的「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早已提到,要真正令社會變成命運共同體,讓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翁,便必須盡力令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參與政治決定。特首普選是香港發展民主政體的關鍵時刻,是香港人真正當家作主的重要里程。怎麼可能在這個關節眼限制市民參與,把他們拒諸提名過程外呢?這不是跟發展普選的目標背道而馳嗎?
而且,提名委員會的組成跟現時選舉特首的選委會非常近似,即使稍稍擴大成員範圍又或增加民選議員比例也不足以改變小圈子性質,也難免削弱特首選舉的認受性。引入公民提名機制作補充則可以令特首選舉完全擺脫小圈子操縱的色彩,不管市民、國際社會都容易接受,不會視為「唔湯唔水」的普選。
從實際操作來看,開放公民提名渠道將令整個特首普選過程更深入社會,將令市民以至北京高層官員更了解候選人的不同面向,還可以深化政綱政策的討論。按目前不同團體的建議,候選人要從公民提名途徑出線需要八萬、十萬甚至更多選民支持才能成事。要爭取這許多人簽上名字及提供個人資料絕不是易事,相關參選人及政團必須盡早、盡力落區游說動員,解釋立場政策,接受質詢批評。可以說,爭取提名的過程形同一場特首初選,讓市民提早參與,令市民有更多機會就香港未來發展思考及發言。結果,特首普選變得更立體,與市民的關係更密切,「質地」欠佳的候選人可以及早曝光。這對香港第一次特首普選怎會有壞處呢?
公民提名絕不是甚麼洪水猛獸,更不是甚麼陰謀詭計。相反,它是提升市民參與,增加特首選舉認受性的良方。北京及建制派實在沒理由把它一棒打死!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

足本收睇《亂噏24》x 卓韻芝;緊接歡迎「宇宙最強」甄子丹!
周一至周五《亂噏24》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